摘要: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包括规划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办学主体(应用型高等院校)、服务主体(县域行政服务系统)、协同主体(县域骨干企业)。在研究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以及分析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实然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县域产业学院建设4个主体的应对之策。教育主管部门要持续优化县域产业学院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体系。应用型高等院校要聚焦县域需求做好专业设置与课程优化,依据产业需求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县域行政服务系统要加强惠教政策的落地实施与监管力度,持续提高教育资金投入规模与使用效率。县域骨干企业要探索实施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定期评估合作效果。 关键词:县域产业学院,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县域骨干企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19年一般课题“地方高校延伸到县域办学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IA190164)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转型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深入县域办学施教、聚焦优势产业建设县域产业学院,成为日渐普遍的战略选择[2]。县域产业学院作为现代产业学院体系的县域实践深化,是一种立足县域产业发展需求,经由地方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和地方政府、县域骨干企业多方联动、共同建设的教学科研育人机构,是高等教育深入基层经济社会、与区域支柱产业深度合作的场域呈现,凸显了“高等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结与协同促进关系”[3]。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开始探索在县级行政区设立产业学院的可行性,这一模式在2020年后随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出台进一步得到推广。在2021年公布的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序列中,就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葡萄酒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光伏科技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等将办学场域下沉至县域(包括县级市),其他应用型高校也有大量与县域骨干企业直接接轨联合办学的案例,呈现“产业为要、区域共生、学科交叉、跨界发展”等区域产业融合特征[4]。 县域产业学院在肩负产教融合组织在县域深度下沉的教育价值之外,还深刻诠释新时代发展节奏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内容[5]。作为新时代的发展事物,县域产业学院受到教育资源短缺、政策支持不足、机制体系尚不完善等不利因素的制约[6],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还不能有机地对接融合,在实际建设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7]。因此,探索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优化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一、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高等教育体系正面临深刻变革,传统教育资源及社会服务能力的边际效应递减,加剧了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8]。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域产业学院建设不仅是教育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也成为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创新。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双重推动。 (一)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理性:培育适切性人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发展,职业教育正面临新兴产业类型与复杂劳动形态的双重挑战,并重新站在价值选择的“十字路口”[9]。县域产业学院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县域延伸,扮演着促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核心角色[10]。为达成此愿景,必须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以最大化地激发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地方行政机构、行业组织及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潜力。综合来看,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理性基石在于对“育人为本”理念的坚持[11],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价值认可与理性尊重。为此,县域产业学院建设一方面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工作中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技技能以及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指引学生树立学以致用、服务县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地方教育资源、推进中高职一体化的新方法新路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12]。构建既能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又能激发个体创新潜能的教育生态系统,培养更多符合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的“对口人才”,拓展“培育本土人才与吸引人才回流”并行的“县域人才新格局”[13]。 (二)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工具理性:培育新质生产力 县域产业学院建设要保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14]。从工具理性视角来看,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科交叉融合两个层面具有重要的创新工具属性。就产业转型升级而言,县域产业学院建设是高等教育践行产教融合理念、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发达县域优势产业逐步朝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对兼具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激增,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也进一步呼唤优质人力资源的在地匹配。为此县域产业学院建设需要以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急需和人才急盼为指引,深入了解所在县域的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教学及科研体系,主动承担县域创新中心和创业基地的重任,有效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汇聚产业转型发展新动能。 就学科交叉融合而言,地方骨干企业的人才需求、科技需求和服务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县域产业学院不宜以单学科为载体,而需以交叉学科、融合学科为依托,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在地科技服务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建设以服务区域优势产业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共建共治、多主体共管共享的“多元主体共创的产教共同体”[15]。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促成教育链、人才链与科技链的无缝对接,形成产学研联动的“三螺旋效应”[16],为县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二、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实然困境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著名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Push-PullTheory),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划分为人口迁出地的“推力”(Push Forces)和人口迁入地的“拉力”(Pull Forces)两个维度。由于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可被视为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向县域经济迁移的探索,因此推拉理论也可为县域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因、过程和效果[17]。 依据推拉理论,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可被视为由高等教育系统对外服务半径扩大导致的推力和县域经济社会对内争取优质科教资源的拉力综合作用下的复合进程。其中,推力作用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推力和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实践推力;拉力作用主要包括县域行政服务系统的区域发展吸引拉力和县域骨干企业的技术人才需求拉力。理想的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应当是高等教育系统与地方政治经济系统双向奔赴、推拉协同的良性循环进程。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县域产业学院建设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匹配度不高,各主体参与学院建设的积极性不强,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的创新度不足”[18]等运行受阻问题,“协而不同”“合而不作”“学校热、企业冷”“重理论、轻实践”等情况依然存在,难以形成“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利益共享的平台”[19]。 (一)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实然困境 在办学实践中,教育主管部门容易遭遇“五龙治水”的管理难题。 首先,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本身就蕴含着多维复杂性。鉴于县域产业学院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领域,政策的形成必须在平衡各方需求中寻求共识。这一过程不仅显著提升了政策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对政策执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在面对不可预见的实施变量时,展现出灵活应变与高效协调的能力。 其次,资源调配与整合困难较为普遍。鉴于产业学院建设对资本、人力资源及实体设施的庞大需求,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资源相对稀缺的现实约束下,有效平衡多方利益,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才能取得理想的建设成效。 最后,监管评估也面临较大障碍。产业学院的广泛分布与数量增长,加之评估指标的主观性与评估对象的复杂性,导致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难以精确实施,影响产业学院的建设进程。 (二)应用型高等院校面临的实然困境 在办学实践中,应用型高等院校融入县域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容易遭遇“水土不服”的现实问题。 首先,专业配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同步问题。尽管高等教育机构力求专业设置紧跟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但市场快速发展常常导致学校的专业建设相对滞后,造成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错位,“教育产品”即人才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出现不完全匹配的情况。 其次,科研成果转化与利益协调机制存在非对等性问题。产学研融合过程中的技术转移耗时长、效率低下,转化率偏低,挫伤了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科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与经济效益分配敏感且复杂,成为影响合作深度与广度的关键瓶颈。 最后,资源流通与共享存在制度性梗阻。受地理远近、管理壁垒等因素限制,资源流通不畅、沟通交流不足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 (三)县域行政服务系统面临的实然困境 在办学实践中,作为服务主体的县域行政服务系统容易遭遇“管放平衡”的复杂挑战。 首先,政策执行与监管面临困境。尽管优惠性政策已出台,但在具体实施层面,却遭遇了从中央到县域政策传导的衰减,表现为政策解读不一、执行力度不均等。这种情况不仅可能导致产业学院建设的方向偏离其初衷,还可能拖慢发展的步伐。 其次,资金链紧张与资源错配容易引发风险。受限于县域财政状况,资金投入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产业学院的硬件建设与运维水平,加之资源分配过程中信息传递不畅或协调机制缺失,易引发校企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乃至不合理,抑制了办学效能的充分释放。 (四)县域骨干企业面临的实然困境 在办学实践中,作为技术人才需求方的县域骨干企业容易遭遇“供需错位”的现实挑战。 首先,尽管骨干企业具有明确的技术需求,但因信息沟通不畅或信息不对称,产业学院常难以及时掌握、深刻理解这些技术需求,致使其人才培养方案与骨干企业的需求出现偏差。 其次,产业学院容易面临资源投入与配置效率的矛盾。校企合作过程中骨干企业对产业学院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需要更加精准高效。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还需校企双方相向而行、协同并进,建立适切县域实际的信息共商机制、机构共建机制、人才共育机制、项目共设机制和文化共融机制。 三、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应对之策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坚持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县域产业学院建设主体“四方联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企业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贯通”[20],促使各方从被动的“参与者、协助者”转变为积极的“主导者、创建者”,共同创建“办学主体共举、办学权力共有、办学决策共商、办学责任共担、办学资源共筹和办学效益共享”的产教共同体。 (一)规划主体(教育主管部门)的应对之策 首先,持续优化县域产业学院政策制度。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涵盖政策创制、资源集成、导向指引、监管优化与合作促进等多个关键维度。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需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明确县域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制定产业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学院特色化发展。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县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实际困难,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或特色制度,并根据产业学院建设的最新进展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内容与工作方向。尤其需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通过设立涵盖政府、产业界、教育界、商业界及学生家长代表的多元化咨询平台,推动参与式决策。 其次,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控体系。除了政策引领、方向把控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产业学院建设过程的督导。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致力于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学评估准则,旨在减少教学评估过程中的主观判断,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尤其要积极对接产业数据库和技术需求信息库,从产教融合、科教一体的角度评估县域产业学院的教学成效,确保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还需着力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对县域产业学院建设进行全面、实时的质量监控,定期评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教育教学、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为县域产业学院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办学主体(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应对之策 首先,聚焦县域需求做好专业(群)建设与教学优化。应用型高等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积极试点现代学徒制,探索“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一,应用型高等院校通过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体化育人机制,与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第二,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型高等院校应搭建云课堂平台,通过提供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学习资源,跨越地域界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其次,依据产业需求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应用型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优势,与县域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科技研发与产品革新。在这一进程中,应用型高等院校需实现从“单兵种作战”到“联合兵团作战”、从“各自为政”到“联合施策”以及从“模拟演习”到“实战实训”的根本转变。 具体而言,应用型高等院校聚焦产业发展,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理念,汇聚产教资源,提高教育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这要求应用型高等院校深入剖析县域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构建针对县域关键技术难题的数据库,并形成具有明确针对性的科研项目池。在此基础上,应用型高等院校应加速与企业联合选题、协同研发的进度,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校企联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平台,进一步简化转化流程、缩短转化周期,并设立专项基金以激励产学研合作,加快新技术的市场化进程。尤为重要的是,应用型高等院校需加强与县域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研与产业同频共振。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还需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采用利润分成、股权激励等多元化的激励模式,以保持校企双方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服务主体(县域行政服务系统)的应对之策 首先,加强惠教政策的落地实施与监管力度。县域行政服务系统需针对上级政策制定实施细则。这要求县域行政服务系统对政策进行精细化解读,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和合作上的误区。 第一,县域行政服务系统需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划分和进度规划,以保障相应政策的执行力度。为此,在县域产业学院建设进程中,县域行政服务系统应成立专门的统筹机构,汇聚地方教育、财政、税务及土地等相关部门,通过定期交流协商机制,提升政策执行质量。 第二,县域行政服务系统必须不断优化政策执行的监督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县域产业学院及合作企业的反馈意见,科学评估政策的执行效果。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还能及时纠正政策执行偏差。同时,县域行政服务系统还应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便识别并解决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其次,持续提高教育资金投入规模与使用效率。县域行政服务系统应致力于优化资金投入策略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第一,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县域产业学院的重点项目或亟待改进的领域进行精准投资,推动学院的快速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并为产业学院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县域行政服务系统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财政投入外,还可以考虑建立教育发展银行、发行教育彩票、发行教育金融债券等。 第二,县域行政服务系统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使用监督,确保资金的合规、高效运用。为此,应加强预算管理,对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确保资金能够优先投入到基础设施升级、教学设备更新等关键领域。同时,县域行政服务系统还应以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公布资金流向与使用效果,接受社会监督。 (四)协同主体(县域骨干企业)的应对之策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县域骨干企业应探索实施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这包括但不限于教授驻企交流项目、教师企业轮岗实践、企业专家兼职讲授等合作形式。县域骨干企业应与县域产业学院共同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推动学院教师赴骨干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同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和举办讲座。 其次,县域骨干企业应创新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等,将校企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校企合作黏性。同时,县域骨干企业应健全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县域骨干企业应定期评估合作效果,及时调整合作策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43号)[Z].2017-05-24. [2]姚奇富,朱正浩,张良.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模式演化与特征——三螺旋理论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70(1):146-150. [3]王家祥,冷泽兵,李化树.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36):13-15. [4]刘国买,姜哲,李宁,等.组织创新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特征与变革路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70(5):80-86. [5]应晓清.共同富裕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的县域产业学院模式建构与优化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40-45. [6]田平.基于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学院建设[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3):10-13. [7]刘尧,傅宝英.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07(2):48-54. [8]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82-188. [9]朱德全,熊晴.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J].教育研究,2020(12):98-110. [10]Mattoon R H. D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role in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 Profitwise, 2007(10): 1-4. [11]Zhao Y, Ko J. Workplace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J]. Studia Paedagogica, 2018, 23(2): 43-58. [12]高忠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联性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5):9-12. [13]周大鸣,刘重麟.乡村人才振兴与能人返乡创业——以湖南省攸县渌田镇为中心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52-169. [14]陈雷.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策略调整——以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11. [15]邓小华,王晞.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职能与运行机制[J].职教论坛,2022,38(7):37-44. [16]Etzkowitz H, Zhou C.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8. [17]蔡真亮,陈民伟,吕慈仙.高校延伸至县域办学的现象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5. [18]林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要共性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1-9. [19]翁伟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现实诉求和推进策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40(4):183-188. [20]张庆民,顾玉萍.链接与协同:产教融合“四链”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4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