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以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必然。作为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职业教育创新链的重要联结枢纽,职业教育需要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把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机遇,从构建“大职教”体系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以改善培育和发展环境,打造类型教育优势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三重维度,搭建行动框架并落地实施,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价值意蕴,时代机遇,行动框架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并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作出重要阐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举,其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时代课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联结枢纽,职业教育必须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肩负起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任务,探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框架,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展现出应有的作为。 一、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意蕴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意义重大,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以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程度、技术咨询与研发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倒逼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刻理解其价值意蕴,是职业教育找准自身定位,搭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框架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家层面: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即“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2]。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现代化跃迁升级。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更可持续的表现形式,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耦合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3],以创新和质优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 从创新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遵循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4]的重要论断,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尤其强调颠覆性、原创性技术革新,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随着我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工程等领域不断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已经被应用于国内外海量场景,渗透到社会生产和流通各环节,进一步丰富了生产要素供给,优化了生产和服务流程,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从质优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创新驱动中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突出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交易机会、便捷的信息获取和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等。其背后逻辑则是新质生产力中的技术突破带动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创新驱动带来的优质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稳步前进。 (二)经济层面:以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必然 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而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技术创新一旦应用到生产实践领域,必然带来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联动效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发展壮大,从而构建起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带来生产效能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是一种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内在地包含着产业技术的升级迭代和颠覆性创新,促使经济发展从传统粗放的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型,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释放了社会生产能力。从生产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来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带来新质劳动资料供给和传统劳动资料质态的提升,并且在提升物质生产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推动产业向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的新发展模式转型。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新质生产力生发于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服务于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依靠自身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技术特点,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工业、农业、服务业,以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全面的产业形态重塑,掀起一场数字化、智能化改革新潮,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三)教育层面:以深化职教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力方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统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其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赋能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核心诉求,为持续深化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方向指引,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在办学目标方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内核,高精尖技术技能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但是,科技创新与突破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引领,还需要一线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也带动职业教育把有文化、懂技术、善实践、会应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确立为培养目标和优化方向。 在办学模式方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优”,强调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社会生产提质增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发挥联结教育与产业两端的独特优势,以区域发展规划为战略支点,以科技创新企业为合作重点,以推动产业技术革新为产出目标,不断优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推动实现倍增效应、乘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在办学成效方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动人才培养质量同步跃升。当前,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清晰,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较大进步。但是,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职教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与产业、企业需要仍有差距,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带动职业教育进一步聚焦类型教育功能定位,以满足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逐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学历层次、创新意识、实践技能与新质生产力的适配度,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 二、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机遇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扮演着推动人才、科技、产业资源聚集和价值链条塑造的重要角色。应深入研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于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深刻理解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耦合价值,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教育基底,并以此为契机,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驱动、共同发展。 (一)职教高质量发展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实力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法律层面明确其类型教育定位,从政策层面推动其完善机制,从路径层面给予其发展指引,逐步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法定的类型教育地位赋予了其历史自觉力,世界之最的规模优势赋予了其行为自主力,稳步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赋予了其行动自信力。 1.在历史自觉力方面,明确类型教育定位是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在这些要素构成中,劳动者是最活跃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子,是唯一具备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作为伴随近代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而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教育类型,天然地具有为新质生产力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的功能定位。这种类型教育定位随着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施行而愈加清晰。因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理应肩负起类型教育赋予的职责使命,将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自觉。 2.在行为自主力方面,职教人才培养规模优势是基础。从经济学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与新行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密切相关,推动生产力跃迁和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并逐步应用到更多行业和领域。这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他们或从事科技研发与推广,或开展组织改革与创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各种应用场景。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乘势而为,将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发布的数据,我国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有在校生3000余万人,成为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巨大“蓄水池”和“中转站”。可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数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在行动自信力方面,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核心。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生产力现代化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表现形式,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以要素优化重组为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带来新思维。当前,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内涵建设,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建设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办学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为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技能劳动者奠定了行动自信。 (二)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搭建交互平台 从新质生产力与产业之间的关系看,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并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而近代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过程也是一段与产业共生共荣的发展史。现阶段,产教融合水平已成为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强弱。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和新质生产力均具有源于产业、兴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典型特征,决定了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交互平台。 1.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和新质生产力共同的发力方向。当前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产业发展情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产业发展可以带动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消费和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稳步提升人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平。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价值指向就是发展产业,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将发展实惠造福于民。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已经成为职教界的理论共识和实践逻辑,各类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融入当地产业布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有效路径。以产业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和新质生产力共同的发力方向,决定了同宗同源于产业的二者之间还具有目标和路径的一致性,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 2.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介质。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仍然是政府为主、社会为辅,企业直接参与办学的较少,而职业学校也很难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市场经济活动。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深入开展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提供了桥梁和纽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更好地感知技术革新与市场发展方向,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方式,及时设置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攻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三)科教融汇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催化媒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此后,科教融汇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并通过《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加以部署实施,使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关联更为紧密。这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催化媒介,使其能够在科技推广应用、技术技能培训、科技创新研发等领域发挥类型教育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开辟新战场、新阵地,吸收新智力、新技能,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1.以科技推广应用助力新质生产力开辟新战场、新阵地。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领域坚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初衷,并为产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合格劳动力。但是,从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新时代使命来看,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来看,仍然远远不够。在科教融汇视野下,职业教育界正在研究新理论、新技术,消化吸收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并应用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等诸多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迭代升级,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战场、新阵地过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2.以技术技能培训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新智力、新技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5]在科技创新带来的新一轮革命浪潮、产业升级换代和消费提档升级过程中,科教融汇成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当前,职业教育深入开展以产业应用为特色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在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赛道上持续发力,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订单班人才培养等,不断更新劳动力知识结构,为其提供新智力、新技能,使职业教育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 3.以科技创新研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新跨越、新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这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参与。近年来,我国战略性布局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并在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高铁技术等领域开辟了新赛道或实现了弯道超车,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这些历史性新跨越、新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显性特征和驱动内核。而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职业教育的智能化实训车间成为技术研发的试验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框架 围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以质优为关键、以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助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从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大职教”体系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以改善培育和发展环境,打造类型教育优势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三重维度着手,搭建行动框架并落地实施。 (一)构建三位一体“大职教”体系,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真正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的“大职教”体系,以创新链为总牵引,通过思维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协同发力,推动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彻底激发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创新创造活力。 1.以思想为先导,激发创新意识。在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构成要素中,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决定了劳动资料的组合方式、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劳动对象的改造质量,进而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应用成效。因此,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大职教”体系中的先导性地位,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以创新意识武装科技人才,以创新人才引领科技变革,释放创新创造聚变力量,并转化为巨大发展动力。在激发和培育创新意识过程中,无论是职业院校教师、学生,还是企业技能人才或工匠群体,均应坚持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基本原则,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要素双向流动的绿色通道,为职业教育师生深入到生产一线和企业技能人才进课堂、进学校提供制度保障,让职教人才与产业人才在交流融合中迸发创新智慧,结出创新果实,助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2.以聚能为目标,搭建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由于数字技术突进和生态逻辑涌现,科学与技术的边界逐渐模糊,需要越来越多的具备不同创新要素禀赋的参与主体共同搭建创新平台,通过知识、资源、人才等要素共享和优化重组,提升前沿技术创新速度和质量。创新平台的搭建,应从明确平台的目标规划开始,对平台主体选择、平台运转模式和平台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加以完善,开展系统性和整体性建设。首先,需要结合政府规划和市场需求,确立创新平台搭建目标,合理规划创新平台工作周期,设定科技创新产出形式等,便于各方参与主体向着共同目标发力。其次,根据创新工作目标和研究方向,结合各参与主体的创新资源、擅长领域,筛选入驻平台的职业院校、企业、智库和技能人才,建立校企创新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数据共享与开发应用联盟等创新平台,为资源要素的整合增效奠定基础。再次,应坚持以项目研发为导向,结合入驻平台的各主体、各模块、各层级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平台运转模式,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提升平台运行效率。最后,要优化平台创新成效的考核评价方式,既要注重创新目标达成率的结果考核,也要加强动态管理和过程指导,给予创新平台更多的人财物支持。 3.以改革为动力,优化创新机制。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变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适应传统生产力发展所形成的所有权关系、分配原则、生产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为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构建全新的保障机制。在国家战略层面,要统筹规划教育、科技、人才在特定区域、特定阶段、特定时期的投放力量,健全建优新型举国机制并充分发挥其科技攻关优势,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地方管理层面,要创新性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合理优化教育、财政、土地政策,扶持区域内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业务能力。在个体微观层面,既要激发各类职业院校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也要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调动其投身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优化产学研用生态系统,改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关系作过深刻阐述,认为“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6]。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创新的内生动力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重在强调以“研”促“新”、以“新”提“质”,而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又是创新的载体和场域,重在突出以“产”载“新”、以“质”赋“产”。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开展科学研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应用的重要任务,是串联“产”“学”“研”“用”四大领域的天然介质,理应与政府、产业、企业各司其职、同向而行,打造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学研用生态系统,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协同与共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深化产教城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实体化运行机制。产业、教育、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三者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升职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孵化更多适宜当地发展的科技成果与新型产业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城融合应坚持机制先行,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为重点,以构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为基座,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并实体化运行,形成工作合力。深化产教城融合应突出战略协同,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谐美丽城市结合起来,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资源分布和职业教育水平等,因地制宜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协同推进政策制定、资源投入、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工作。深化产教城融合应强化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聚合,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城市和产业,既要重视传统的产业与职教园区建设,推动引校入园、引企入校,也要重视新型网络空间建设,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技术共建智慧教室、智慧车间、智慧调度中心,提高沟通效率,实现多元实时联动。 2.提升科研综合实力,推动创新成果量质齐升。在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中,科学研究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支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应用型科研领域的优势,面向产业科技发展需要,通过培育科研团队、共建科研基地、增加科研投入等方式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升产教协同科研能力,推动创新成果量质齐升。在科研团队培育方面,各地职教中心、职业院校可以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建立一支相关专业群骨干师资、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的科研团队,并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培训、前沿领域人才交叉组合等方式提升团队研究能力。在共建科研基地方面,应根据未来产业布局和当前产业发展需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导,建立一批面向市场、重在应用的产学研用基地,为科研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科学实验提供实践场所。在科研投入方面,应协同推进不同领域、不同体系、不同层次的技术研发投入,既要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也要在研发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的新领域、新赛道增加专项财政拨款,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联合技术攻关,推动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突破。 3.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新质生产要素供给。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要素系统,其先进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7]。由此可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技术和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进行应用转化,为先进技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的新质生产要素供给。推动科研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必须构建以科技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畅通的投融资渠道为保障的技术转化体系,加快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还要妥善处理“新兴”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转化为新兴产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赛道、新场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兴科技、数字治理帮助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具,优化工艺流程,培训技术工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三)打造类型教育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马克思充分肯定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8]。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大量具有较高科技文化水平、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工具的新型技能人才,该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共同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创新程度和应用成效。因此,必须积极打造和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推动职业人才学历和技能同步跃迁,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1.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前瞻性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9]。我国“十四五”规划围绕类脑智能、深海空天开发、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领域谋划布局了一批未来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供新载体,成为“换道超车”的新阵地,为高质量发展构筑竞争新优势。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即将产生的前瞻性技术研发、智力支持、人才保障等各项需求,职业教育要尽快进行专业群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之间的匹配度。职业院校要及时掌握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和未来规划布局,加强相关产业、行业的师资人才储备,开设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坚持开门办学、校企合作,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有效联动,实时关注产业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趋势,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开设一批行业急需、企业欢迎、社会期待的新专业,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2.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职业教育必须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在精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贡献职教力量。在教师改革层面,要以建优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抓手,不断提升职业教师的理论讲授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培养职业教师面向产业思考教学、面向岗位培养能力、面向应用引导创新的意识;同时,还要破除“身份”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的师资双向培养与流动机制,真正实现企业技能人才、管理专家“送教到校”与职业教师“送培到企”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和运行。在教法改革层面,要顺应产业层次和职业教育学历上移的发展趋势,在坚守职业教育重实践、重能力的教学特色基础上,增加新质生产力相关新理论、新知识的教学内容设计,强化学生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理解与掌握,并联合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研发中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材改革层面,应把握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理念新”“发展快”“内容实”等新特质,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教材编写新要求,采用知行合一的体例结构,对标新兴产业的岗位要求精选授课内容、创设案例情境、设计实践任务,链接实时更新的教学资源和应用场景,辅以项目式、活页式的呈现方式,提高教材实用性和时效性。 3.拓展职教学生成长通道,加快职业教育学历跃迁。从2014年国家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2019年真正推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再到2022年新职教法以法律形式确定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职业教育确立了“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办学的专科学历“天花板”已经打破,也意味着职业教育能够为行业、企业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改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但是,无论从我国高层次技能人才缺口的绝对数来看,还是高层次技能人才占比的相对数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学生现有培养数量和增长速度,都难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形成有效支撑。与此同时,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输送基地,我国职业教育本科发展速度缓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职教本科招生人数仅占本专科招生总人数的1.59%,与产业发展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快职教本科探索速度,推动职教学生技能和学历同步成长,成为当前打造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彰显类型教育优势的题中之义。职业教育应加快面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进行本科专业布点的步伐,提升职教本科招生和培养比例,并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职教本科与专业硕士、博士的衔接通道,加快职业教育学历跃迁,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3][5]人民日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2][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3,204.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2). [7]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9]人民日报.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 (作者: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马宁 张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