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第11期总第353期
国研报告
世经评论
国研网系列研究报告
国研网世界经济数据库系统
国研网“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平台
经济·管理案例库平台
国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应用系统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信息平台
国际贸易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平台
数字经济发展观察与监测平台
30·60双碳战略研究及决策支撑平台

·
·
·
·

·
·
·
·
·

·
·

·
·

·
   
三部门发布11条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6月19日,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包括整合优化吸纳就业补贴和扩岗补助政策在内的11条稳就业政策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通知》明确,合并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对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登记失业青年的,可按每招用1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同时,延续实施国有企业增人增资政策。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可给予剩余期间见习补贴。政策均执行至2025年12月31日。

《通知》指出,实施先进制造业青年就业行动,建立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打包办理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和助力人才发展系列政策。

鼓励引导基层一线就业,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统筹推动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适当扩大招募规模。强化创业支持,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大规模组织招聘对接服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定向送资源、送岗位、送服务。加密招聘频次,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地市每周至少举办一次专业性招聘、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招聘。强化青年求职能力训练和学徒培训,组织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今明两年每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

《通知》提出,实施就业困难青年专项帮扶行动,强化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帮扶,普遍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及1次培训或见习机会;强化困难毕业生结对帮扶,量身制定帮扶计划,针对性提供高质量岗位信息。

《通知》强调,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件事,统筹就业与人才政策服务事项,推进档案接收、补贴申领、社保缴纳、落户手续等政策服务“一件事打包办”。指导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普遍设立青年就业服务窗口,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持续提升职业学校文物相关专业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记者6月14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为深化文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文物领域技能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文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持续提升职业学校文物相关专业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努力形成结构布局合理、培养质量过硬、产教深度融合、保障机制健全的新格局,为推动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加强文物相关专业的人才供需衔接。国家文物局组织加强人才需求研究,定期编制发布行业需求预测报告和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目录。教育部指导各地根据行业需求和就业状况,重点发展“古建筑工程技术”“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专业,优化“文物修复与保护”“石窟寺保护技术”专业,增设“文物数字技术”“土遗址保护技术”“壁画彩塑保护技术”专业。鼓励在艺术设计、旅游、地质、林业、计算机等专业中开设文物相关方向。

同时,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合作。实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支持文物行业业务骨干、全国技术能手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职业学校教师到文博单位挂职锻炼。鼓励文博单位积极参与文物相关专业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支持职业学校建设文物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博单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及各类考核、评优等工作中,将文物行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情况作为重要指标。

 
第十一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举行 推动支持建立金砖国家数字教育合作机制

6月11日,第十一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俄罗斯喀山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陈杰出席会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积极推进金砖国家教育合作。本届会议上,陈杰围绕开展数字教育合作、发展职业教育联盟等议题发言,宣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推动支持建立金砖国家数字教育合作机制,得到多国积极响应,并纳入会议重要成果。

会议期间,陈杰受邀出席俄罗斯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教育部长论坛,围绕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发展公平而有质量教育作重点发言,并与古巴、卡塔尔、伊朗等国教育部门负责人举行双边会谈,推进双边、多边教育合作。

本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由俄罗斯科学和高教部主办。会议通过了《第十一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喀山宣言》。

 
教育部出台《教育领域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近日,教育部出台《教育领域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主要包括支持台生在闽求学发展、支持台师在闽安居乐业、支持闽台深化教育交流、支持闽台高校深度合作、支持闽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福建提供优质均衡教育服务等六方面20条举措。

《若干措施》的出台,对于深化两岸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推动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台生台师登陆的第一家园具有积极作用。

 
   
山东进一步规范技工院校办学行为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技工院校管理,规范技工院校办学行为,日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技工院校办学行为的通知》,明确山东省技工院校在学籍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收费、招生宣传、实习管理、教学分支机构设立等6个方面加强规范管理,更好维护和保障学生权益。

根据《通知》,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技工院校完善全国技工院校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信息,按时将学生信息录入全国技工院校信息管理系统;各技工院校要建立学籍系统与实际就读学生信息比对机制,明确校企合作办学范畴,不得将学生委托给合作企业或其他机构进行培养和管理,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学生培养变相转包、分包给合作企业(含合作企业授权的第三方)。

在办学收费和招生宣传方面,公办技工院校要严格执行免学费政策。民办技工院校按照当地公办技工院校标准免除学费后,学费标准高于公办学校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学费。各技工院校要严格执行收费、退费公示制度。各技工院校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前,应将招生简章和广告按隶属关系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备案后方可对外宣传。

《通知》还规定,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技工院校实习管理,监督指导技工院校按照要求组织开展实习。技工院校组织学生跨省实习的,要提前2周将实习协议、实习方案及实习学生名单报设区的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备案,省属院校同时报省厅备案。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申请设立的教学点进行审查评估,确保办学条件达标。

 
新疆支持技工教育建设重点专业、精品课程

记者近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社厅了解到,今年,新疆支持技工院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经评审被确定为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技工院校,将依据专家组意见,修订完善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并经自治区人社厅批复后正式实施。

根据要求,申报重点专业的,申报专业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能支撑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十四五”重点建设的校级专业。申报专业要与产业需求对接,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学校人才培养应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校企共同设计科学规范的专业课程,反映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申报精品课程的,对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都有要求。专业课程原则上在103个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范围内。申报课程紧密对接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及新职业、紧缺职业发展需求,有具备实施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师资教学团队。

 
黑龙江省3年时间力争新增6万名高技能人才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6月21日发布消息,黑龙江省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全省新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600人,领军人才总量实现倍增,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6万人以上。

黑龙江是中国老工业基地,这里的技术工人曾造就无数个“中国第一”,挺起了中国的工业脊梁。目前,黑龙江正处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阶段,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

近日,黑龙江省人社厅会同黑龙江省发改委、黑龙江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黑龙江省高技能领军人才三年倍增计划(2024-2026年)》,健全培养、使用、评价、激励联动推进机制,动员和依托社会各方面力量,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全省新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600人,领军人才总量实现倍增,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6万人以上。

黑龙江省将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技能领军人才支撑,支持有关单位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到2026年底,全省新建2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6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同时,该省还支持职业学校构建以企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全省每年依托职业学校新培育高级工以上青年技能人才1万人左右。

黑龙江省还将聚焦破解生产一线技术难题,支持领军人才采取“揭榜领题”、“技师+工程师”等方式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

该省支持企业组织领军人才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指导学徒进行岗位实操训练,推动绝技绝活代际传承。该省还鼓励领军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双师型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提升学生、学徒的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该省还将实施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龙耀行动”,每两年评选表彰20名“龙江大工匠”和100名“龙江技术能手”,将符合条件的领军人才按规定纳入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服务范围,享受相关待遇。

 
安徽:今年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计划公布

日前,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安徽省将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210人,其中本科165人,专科45人,涉及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定向培养高校共13个专业。

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由安徽省教育厅列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单列志愿,提前批次录取,面向安徽省内招生。考生被录取后、获得录取通知书前,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将及时组织考生签订《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签订后,培养高校向被录取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到培养高校办理入学手续。定向培养生毕业后,须按定向培养协议规定,到指定的乡镇承担农技推广工作的机构工作,按照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编定岗并享受待遇,服务期不少于5年。

开展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是抓紧解决缺少农业科技人才窘境、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去年,安徽省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立稳定有序的进人渠道,着力解决安徽省当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年龄老化、部分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

为做好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政策解读工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科教中心也同步公布了三部咨询热线:0551-63495596、63415769、63437727。

 
重庆已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技能交流合作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全伟6月23日在当地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媒体通气会上透露,重庆开展国际技能交流合作显成效,已先后与新加坡、德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政府、行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

全伟说,近年来,重庆实施技能领域“走出去”“引进来”合作项目,开展多边、双边技能合作和对外援助。在扩大技能人才“朋友圈”方面,重庆引入新加坡“教学工厂”和德国“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互利共赢的技工教育国际合作;推动20余所重点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指导30余所技工院校与外资企业开展国际校企合作,引进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开展师资海外培训交流;加入中俄、中非、中德等国际职教联盟,互派1000余名教师、学生开展国际交流。

为织密技能培训“合作网”,重庆推动重点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开发10余个专业的国际职业培训课程体系;建成集在线自学、直播教学、视频会议、信息发布、项目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留学重庆”智慧学习平台,通过平台向泰国、柬埔寨、乌干达等国家进行在线直播教学,助力“走出去”企业海外工程项目建设发展,助推“走出去”企业技术标准输出。

此外,依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探索建设“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与德国、芬兰等13个国家相关平台建立合作项目20余个,新建熊猫学院、马达加斯加企业实训基地等25个海外基地,培育国际技能人才1000余名。

据悉,这些交流合作项目,不仅加强了重庆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也促进了本地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目前,重庆市技能人才总量超过53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17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居中国西部第一。

 
   
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芮国强:对标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端研发人才,同样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亟须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引领下,积极进行创新转型。

重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创新的力量离不开人工智能、5G、元宇宙、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技和前沿科技。传统意义上,技术主要意味着身体操作,但对于高新科技而言,智力与知识成为重要因素。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不同,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应是能够熟练掌握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资料、以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不仅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这些特点决定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与规格,教育系统必须以此为引导,迅速更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夯实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

高新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建基于科学知识,更新迭代非常快,且呈现出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还是职业本科大学,在紧跟高新技术发展的脚步方面,都与企业有着较大差距。高校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等条件也难以满足高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总体上看,高校很难单独承担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事实上,应用型本科大学和职业本科大学一直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然而,由于企业长期被定义为“辅助者”“合作者”,致使校企合作难以达到实质性融合。基于此,应当促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而非协助者,驱动其深度参与甚至主导高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明确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同时提出了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具体措施。相关政策已经为优化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成为办学主体的进程并不顺利。要夯实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就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人翁角色,不折不扣地兑现政策承诺的优惠措施,并努力推动企业与高校形成命运共同体;还可对照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标准,增加新兴产业领域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数量。

强化面向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专业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新型储能、类脑智能、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则是未来产业的代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要有所作为,就必须面向这些产业及时开展专业建设。

实际上,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已经有意识地指向新兴产业。2021年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就突出了面向数字化技术的原则,优化和加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的设置。2024年3月19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将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当前,面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应当进一步强化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建设,并贯彻三条原则:其一,站稳专业建设的立足点。传统理念认为,大学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这一观点具有强大影响力。作为新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大学和职业本科大学容易落入“学科核心”的窠臼。其实,学科与专业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专业指向产业或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而学科指向学术知识的生产与传承,并不直接关联实际工作。从高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科是宽广的基础,专业才是直接的需要,因此,切忌强调学科建设而忽视专业建设。其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迅速的产业,也是不断变化、尚未成熟定型的产业。指向这些产业的专业建设应大胆开拓,勇于探索,不能期望条件完备之后一蹴而就。其三,积极运用高新科技,尤其是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传统专业进行提质改造。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叶星成:做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六个着力点

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协力同行、互促共进,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是当前职业院校和用工企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2023年出台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意在以“试点、政策、资金”为抓手,为新时代产教融合赋能增效。写好产教融合这篇大文章,重在校企“互”与“共”上,贵在融合“真”与“深”上,应实实在在加强师资、课程、基地、证书、科技、文化六大融合,切实提高融合的“质”与“效”。

校企互聘共培,师资真融深合。做实产教融合,建设知行合一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师资交流、校企走动日益频繁,但常态化、长效化的校企互聘共培机制尚不健全,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融合渠道尚欠顺畅。必须进一步促进校企互聘共培:着力加大“请进来”“走出去”校企互聘力度,优化校企人才结构,实现校企人才与技术资源互补。灵活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工匠劳模为校外专业带头人或企业导师,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大力实施校内教师入企业实践上岗工程,让教师们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开展专业技术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在企业建立工作室,保证其必要的企业顶岗锻炼时间。

校企互联共通,课程真融深合。做实产教融合,建设管用实用的职教课程是重点。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创新课程建设,但“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互联共通热度尚不充分,“让课堂走入生产车间”的真融深合举措尚待加强。必须进一步促进校企互联共通:深入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新变化、岗位新需求,推动各类标准、岗位技能等产业链元素融入教育链源头。深度开发专业教学与职业培训标准、教材体系、实训指导、教学视频等资源,将职业岗位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职业标准全方位纳入专业教学。通过共建课程,着力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同心相应、同气相求。

校企互建共享,基地真融深合。做实产教融合,建设同舟共济的实训基地是核心。近年来,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企业办班、教学工厂、生产实训一体化”等多形式基地融合模式,然而,将“学中做、做中学”的职教理念全面推行到“进校即进厂、招生即招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中,依然存在差距。必须进一步促进校企互建共享:充分发挥学校公共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推动专业实训示范基地的共建共享。校企联合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共享校内外教学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提供充足条件。同时,通过“产业学院”“学徒制班”“订单班”等多形式充分吸纳企业资源,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课堂实战化”“工学结合常态化”“知行合一长效化”,做到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以致用。

校企互认共训,证书真融深合。做实产教融合,建设课证一体的融通机制是保证。近年来,职业院校和用工企业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上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但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无缝衔接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用工企业认证课程及内训体系转化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标准上还有较大差距。必须进一步促进校企互认共训: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共生”、课程开发与证书标准“共生”,统筹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证书认定、实施“1+X”证书等工作,强化学生综合技能素养,使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可将教育部颁布的“1+X”证书及行业企业认可的证书有机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1+X”证书与课程的学分、分数、绩点转换机制,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

校企互利共赢,科技真融深合。做实产教融合,建设协同创新的科技平台是引擎。在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导向下,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用工企业,对科技教育融汇及科技成果转化都越来越重视,但在高质量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上还要继续努力。必须进一步促进校企互利共赢:职业院校应深入调研行业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与痛点难点,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科研人员或技术骨干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同开发科研技术,共同申报科技专利,重点针对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进行协同创新,积极参与行业技术标准、政策法规、规划决策咨询和参谋服务等项目中,致力于加速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市场转移转化,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校企互鉴共进,文化真融深合。做实产教融合,建设和合共生的匠心文化是基础。实现文化真融深合,必须进一步促进校企互鉴共进:应持续加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鉴共进力度,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课程要全面注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匠心品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纳入学生到企业观摩、见习、顶岗实习等企业课程,分年级、分阶段引导学生感受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学生匠艺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技能大赛、科技周、文艺展演、研学旅行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广阔平台。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发展、校企文化协同熏陶,着力引导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快速适应环境、从学生到员工快速转换角色。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研究”(SZZX202301)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改变高等职业教育面貌,数字化正催生新的教学和学习革命,创造处处能教、时时可学的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促进教育生产力的充分释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和行动。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水平仍存在若干问题,如认知存在曲解错解、教育和受教育成本增加等。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可通过“系统规划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合理把控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稳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情境、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师资能力”等路径,来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困境,优化路径

基金项目: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科研课题一般课题“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数字化教学生态建设研究”(编号:JGJX2023D58)。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而言,就是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集体式嵌入,通过数据智能驱动重塑高等职业教育供需关系,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凝聚起新动能、焕发出新活力。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主动作为,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一、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经验

(一)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为推动“职业教育4.0”数字化进程,德国搭建了法律政策框架,在基础设施支持、改革项目资助、技术创新保障等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了职业学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协作的运行机制,倡导职业教育的数字媒体教育理念,采取了基于开放式教育资源的教学方法、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等手段,形成了职业教育学习新范式。可见,德国非常重视利用科技为教育赋能,期望利用前沿技术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以培养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1]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十分注重数字经济建设,而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其近年来国家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在数字经济战略布局方面,澳大利亚发布了《澳大利亚2030:通过创新实现繁荣》《澳大利亚技术未来——实现强大、安全和包容的数字经济》《数字转型战略:2018—2025年》《数字经济战略:在2030年实现领先的数字经济与社会》,对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相应的战略布局;在提升数字技能的教育与培训方面,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以数字技术增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动能,进行了大学生就业一揽子计划(Job-ready Graduates Package),组织了多个测试高级学徒式课程的项目,开发了信息技术课程,还加大了校企合作方面的资金投入和职业教育资金项目资助力度,实施了数字素养技能分级培养计划,开发了专门的数字素养技能学习渠道。可见,澳大利亚对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视。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定义背景

202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学生赋能》,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概念。所谓教育数字化,既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发展,也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人类从信息时代跨越到了智能化时代,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多措并举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随着新的学习渠道和教学方式的悄然形成、教育要素的深刻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点

首先,主动性。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既要紧跟时代潮流,主动求变,肩负起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担,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要摆脱偏见,基于发展目标和特定利益驱动,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不断改革创新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其次,技术性。职业教育重视技术技能的传输,与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一致。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把握技术性特点,以数字基建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等智能数字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式课堂。再次,开放性。数字化转型促进了资源共享、推进了混合式教学改革、重塑了实习实训与技术的关系,突破了专业、课程、校际、时空等边界,不同的学生均可以获取同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学校也可借助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打造仿真虚拟实验室,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实训的局限性,为职业教育的开展营造出了更加开放的新生态[2]。最后,发展性。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经历初步发展、战略布局和高质量推进等三个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实施以来,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在基础条件升级、教育资源汇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夯实了基础;再加上5G技术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职业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也要及时更新,以保持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性。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战略布局阶段,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优势来推动职业教育革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将实现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职业教育体系将完成升级再造,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推进。

(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

1.为重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注入新动能

新兴技术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标准化教学走向数字时代个性化教学,可实现个性教学、精细管理和智能服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媒介,通过数字化思维重构教育生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不同院校、不同企业进行跨时空联系,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提供了持续的新动能。

2.为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新方案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生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将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根本性变革。长期以来,虽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但也面临诸多问题。针对以往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窘迫,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新方案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关键。在数字化转型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要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校”-虚拟工厂-“企”的合作新模式,使“校”“企”于“虚拟工厂”中完成合作,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景,也能够节省资源、降低成本[3]

3.为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新手段

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师讲生听”、工厂实习的组合是主要手段,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资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的组合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通过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虚拟仿真实践中心,有效改变职业教育实践实训过程中“看不到、进不去、成本高、危险大”的难点问题,通过新技术赋能催生出校企跨界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第一,认知存在曲解错解。相关主体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缺少系统的了解和科学的认知,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针政策不了解,认为数字化转型等同于教育信息化,认为数字化转型与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关联不大,甚至有部分主体认为数字化转型较为复杂,会给学校管理、成本投入、教师教学等带来负担,严重缺少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这些错误的认知直接影响了数字化转型进程。第二,教育和受教育成本增加。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期间,学校为推进转型相关工作,会对学校基础设施、教材研发、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造升级,这些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学生而言,需要个人支付智能移动设备、有偿线上教育服务等费用,导致学校和学生资金负担过重。第三,部分学校、区域无力应对[4]。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资源、管理、服务等要素,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并非所有的主体都能应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职业院校经费紧张,无法承担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压力,同时也缺少与之匹配的管理方案。第四,在追求教育公平中衍生新的不公平。受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不可避免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少数重点学校聚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地域之间、学校之间资源供给失衡,导致新的教育不公平相继涌现,如优者更优、弱者更弱、数字素养鸿沟逐渐拉大,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均受到挑战。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

(一)系统规划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和精准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基本逻辑,正确把握各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和明晰“什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未来职业院校带来哪些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清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以及转型所需条件如数据基础、数据分析服务、数据素养能力,明确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应用的重难点,比如,如何使智能分析决策服务超越教师的经验定式,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帮助教师看到日常现象背后的教育教学规律;如何突破智能算法黑箱,构建具有可解释性、更切合各类教育场景和业务的教育分析决策模型;如何提供更契合教育教学各类场景和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实现教师“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创新,使教师向设计者与决策者身份转变。国家可以借鉴德国在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中的制度规定设计,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指导和推进力度,加快研制数字化转型一般性框架,并对数字化转型的愿景目标、价值创造、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科学架构[5]。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宣传教育,围绕“融合·赋能·高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邀请全国高校、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领导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探索高校在教学管理、校园服务、数据治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与实现,助力高校在数字时代实现新跨越。

(二)合理把控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

各类各级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层级,遴选专业工作者组成工作小组,对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成本进行严格把握,并制订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案;同时还要优化成本核算方法,细化、阶段化成本归集分配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转化中造成的资源浪费、成本虚高等问题。地方政府不仅要与高职院校加强合作联系,对市场设备和技术软件供需情况、学校所需基础设备情况进行了解,重点跟进性价比高的设备和软件,竭力做到“优中选优”,还要组建成本核算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教育数字化转型项目采购招标流程、方式等,进一步简化招标、投标手续流程,扎实提升工作的有效性。

(三)稳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职院校应立足“应用型、地方性、有特色”办学定位,全面谋划、推进信息化建设,紧密对接地区升级改造、数字赋能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开展前沿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筑牢学校数字化的理论基础,重视从物力层面向数字信息的转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平台建设,以创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学校不仅要顺应教育数字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数字图书等应用系统,打造集数据交换共享、身份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有效提升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助力学校决策更具科学性,还要与地区龙头企业、兄弟院校进行合作,“校”“企”共同创建在线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借助学校录播室、智慧教室、专业实验室等录制教学课程,并将线下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助力学生实现跨时空学习。政府应加强智慧教育平台监管规划,建立健全的平台管理规范、资源管理规范和运维管理机制,把好教育数字资源的入口关、质量关和监测关。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建设不应局限于教师与学生,而是需要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如共建人才培养机制、共建与产业实践对接的课程体系开发机制、共建优质数字化教材建设机制、共建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共建互动合作的教学改革机制等[6]

(四)加快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情境

高职院校要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突出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着眼于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破除专业界限、学科壁垒,通过数字赋能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内容,积极开发和建设新兴交叉复合型专业,并按照社会人才需求、行业岗位要求等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实体实验+虚拟仿真+专业实训”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实践能力。各个专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专业知识能力、信息收集与数据处理能力等数字化素养,擅长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创设虚实结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利用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校企双导师式、项目任务驱动式、团队协作式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五)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师资能力

政府和学校要加大教师数字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力度,从多方面、多渠道加强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训,可围绕数据隐私、数字身份重要性识别方面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数据的判断能力,也可与其他职业院校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建立数字资源共享库,涵盖精品数字课程、优秀教学案例等内容,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开设教育数字化能力提升研修班,邀请国内一流高校教授、教育部专家等学者围绕“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内容展开授课,通过专家的引领授课,探索建立以数字技术助教、助学、助研、助评的“智慧教育”发展新样态,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耦合,推进职业院校建成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新体系[7]。另外,学校要不断调动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主动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创新及时研训资源建设与共享模式,逐步实现精准画像、智能推动,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并建设教师发展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汇集各类教师发展动态过程数据与状态结果数据,实现精准管理,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邓小华,梁思鹏,江俊滔.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理念、行动框架与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3(9):30-38.

[2]沈馨怡.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路径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3(3):78-82.

[3]王娟娟.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广告设计推动社区服务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6):125-128.

[4]崔伟.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实困厄与优化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2):6-11.

[5]宗诚.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样态与优化策略——基于全国18个试点省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21):14-20.

[6]霍胜君,黄巨臣.技术驱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运行机理与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9):60-67+96.

[7]钱江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基于核心期刊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1):32-39+59+109.

(作者: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魏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摘要: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助于制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举措。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锚定办学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到职业教育战线,要强化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要服务国之大者、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注重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强国,改革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来,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些都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保障。

近年来,全国政协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和协商建言。2022年9月23日,全国政协召开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双周协商座谈会。2023年6月,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先后到河南等地围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专题调研。

民进作为以教育为主要界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有60%左右的会员来自教育界,其中有不少职业教育领域的校长和教师。民进始终将关注教育、投身教育、参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方向,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后,民进中央与全国政协、全国教育工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情况进调查,并形成了报送国家教委的报告。1991年,民进中央送交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被充分吸收、体现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文件和报告当中。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前后,以及2022年修订前后,民进为立法、修法工作提出的很多意见建议被采纳。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进中央又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形势,持续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形成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的党派口头发言《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的党派书面发言《用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还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建立投入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切实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构建并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等党派提案或建议。2017年,民进中央以“职业教育改革助推制造业发展”为年度重点考察调研主题开展调研,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助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获得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在今年两会上,民进界别组又提交了“关于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健康发展”和“关于对新修订《职业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督查”等相关提案。

结合当前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挥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的机遇和风险相互交织,世界各国都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目标,着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2030)将职业与技术教育培训视作追求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为所有国家建立坚实的经济基础的关键行动领域之一。该文件特别提出:“劳工队伍身体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从事让人身心愉快的生产性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并充分融入社会,将会使所有国家受益。”

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来看,有以下趋势和特点值得重视:

一是以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专业化水平。通过合理提升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教师福利待遇,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吸引力;通过教师培养培训的正规化、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二是以职业教育机制创新提升职业教育效能。通过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建设,使职业教育供给与市场技术技能需求相匹配;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发展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需求驱动、开放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升格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为职业教育发展开辟空间。

三是以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发展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树立生涯教育观念,实现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转变;通过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政策规制,引领职业教育终身化的管理模式、结构和方法重构;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培训体系建设,扩宽职业技能学习渠道。

四是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实践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融入课程体系,践行可持续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通过职业教育环境优化、教育设备革新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等,对接新质生产要素;通过政策、资金与专项管理,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通过数字化升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适配劳动力市场需求、塑造职业教育新生态的机遇;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扩充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时效性;通过职业教育数字化内容融入,形成教育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新格局。

六是以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通过政策监管、行业标准、课程体系等标准对接,寻求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契机和空间;通过职业教育学生、教师的国际间学习、交流和工作,实现互利共赢、包容发展;通过资源协调、平台共建、知识共享,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可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意。在前所未有的科技变革推动下,我国的社会形态和教育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职业教育要发挥好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加强民生改善、优化教育体系、增进国际交流的作用,就必须以创新性观念、创造性实践回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是锚定办学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一百年前,黄炎培先生也提出职业教育的办学就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不高,吸引力不足,学制弹性不足、灵活度不够,对有职业教育需求的已就业人群支持力度不足;一些院校仍然存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脱节的现象。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归根到底是要锚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打开围墙,服务于经济社会和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持续升级转型,产教深度融合面临产业主导动力不足、教育供给侧单向驱动等问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发展的结构错位日益凸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左右,技能型人才缺口高达2000万左右。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水平。产业工人要后继有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前提。在今年两会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杨宇栋在大会发言中建议,要大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让产业工人蓄水池“满起来”。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新兴战略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平台建设,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以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共生共长,推动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是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能否高质量建设,决定了职业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有序有效地投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断提升师德师风、育人水平、实践能力和数字素养,采取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路径,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工匠良师队伍,为国家培养更多支撑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需要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论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如何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需要职业教育战线凝心聚力、奋进实干。

一是强化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职业教育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明确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功能定位,扭转职业教育歧视,消解职普分流焦虑,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把以德为先、技能立身、匠心筑梦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服务国之大者,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电焊工孙景南在发言中谈到了自己对大国工匠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赞许说道:“这是顶梁柱”,并同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光图纸设计得好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求“要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迫切需要依法深化改革,尤其是突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的“堵点”和“痛点”。职业教育战线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率先“破局”,依法打造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在服务新质生产力生成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再立新功。

三是注重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有明确规定。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破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难题的唯一路径。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推进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落实职普融通,建立幼、小、中、大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的贯通体系,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探索高中后普职分流和职业教育层次提升的试点,真正做到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问题。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40.8%的制造业职工月均工资在4000元以下,32.5%的制造业职工希望打通管理、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应该通过终身职业教育助力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让产业工人腰杆子“硬起来”。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朱永新)

 
   
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与数字化转型

摘要:俄罗斯联邦政府近年来通过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执行和落实职业教育标准,补充和保障职业教育师资等途径,加强对于劳动力市场当前和未来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和评估。同时,俄罗斯出台系列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为基础,为数字化教学赋能;以学生数字素养培养为目标,为数字化学习蓄能;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依托,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这些举措为俄罗斯加快职业教育的优化升级、推动职业教育的合作共创贡献力量。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两国可从进一步从促进职业教育政策交流、建立职业教育跨国网络和跨机构合作平台、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来实现数字化共同转型。

关键词:俄罗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交流合作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2年委托课题“国际比较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编号:SZ22C04)

俄罗斯职业教育历史久远,职业教育曾为苏联时期国家工业化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应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危机,俄罗斯政府着手调整职业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职业教育随之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并呈现出新面貌。[1]在继承苏联职业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俄罗斯结合本国国情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以“大职业教育”为基本理念,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的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2]

一、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

(一)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992年,俄罗斯颁布《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法》在界定教育关系、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法》将俄罗斯职业教育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后职业教育和补充教育四个阶段,各阶段互相衔接,共同构成俄罗斯职业教育体系。[3]随着俄罗斯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凸显。自2006年起,俄罗斯提出“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战略倡议,从教育政策和投资角度对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予以支持。2013年,俄罗斯修订后的《教育法》根据国家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对俄罗斯职业教育体系进行调整,包括提高初等职业教育水平,并将其纳入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即改四阶段职业教育为三阶段,并增加应用型学士的培养。

为提供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俄罗斯颁布相关学习实践的规划纲要,致力于改变传统实习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鼓励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场所,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2014年,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发布《师范教育现代化纲要》,提出要重点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并在大中小学合作网络互动中培养应用型学士。2018年,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发布《高等师范教育国家标准》,规定了学士阶段的三个课程模块,并在模块二中将“实践”划分为教育实习和生产实习两部分,明确实践学分。同时,为保障学生实习质量,学校为学生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工作计划、传授职业经验。[4]

(二)执行和落实职业教育标准

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制定和完善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对规范职业学校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作为联邦层面的正式标准,由国家批准并规范全国职业教育方案的规划,该标准以能力为本位,包括教育方案、教育结果、教育方案实施条件等指标维度,从国家层面到职业院校层面形成自上而下一体贯通的实施路径。[5]

俄罗斯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的制定秉持“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的原则,由俄罗斯联邦教育部负责,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国家教育标准委员会制定开发,主要参与对象包括联邦执行机构、联邦行政当局、教育和科学组织、雇主协会和公共组织等代表。同时,为提高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的操作性,俄罗斯联邦方法协会开发示范性基本教育计划,提供针对特定科目与专业模块的教学计划示例,实现了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在方法论层面的操作性提升。俄罗斯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从宏观层面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标准,为地方政府和州教育部门针对性制定特定人才培养标准提供参考。基于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与示范性基本教育方案,职业院校层面制定基本教育计划。基本教育计划以满足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为根本,鼓励教师、行政人员和企业雇主等多方主体参与,从教育内容、组织和教学条件、教学计划等方面对院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指导。

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于2021年4月发布新《中等职业教育标准》(草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培养过程、学时分配作出新规定。[6]该草案于2023年9月1日正式生效。新标准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专业能力:能够使用现代技术进行检索、分析和解释;能够在不同情境下选择适当方法解决职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协作。在俄罗斯社会经济转型、数字技术驱动的影响下,新《中等职业教育标准》为俄罗斯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方向,推动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三)补充和保障职业教育师资

近年来,为贯彻国家教育标准,俄罗斯已开始将高等院校作为职业教师师资的新来源,并在高等院校开设专门的专业,以培养职业院校的师资,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师水平。同时,开展校级师资培训工作,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培训职业教育师资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和保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迎合知识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俄罗斯启动师范教育现代化战略,将重点放在培养新型教师和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方面。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转向以能力为导向的范式,以培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师。其中,教育实习作为未来教师培训的关键环节,不仅有助于联系理论与实践,提升培养质量,而且是培养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必要步骤。在确保职业教育教师的权益上,一方面,俄罗斯着重提高教师待遇,每年评选千名以上的俄罗斯联邦职业教育荣誉工作者。另一方面,俄罗斯改革职业教育教师薪酬制度,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2012年11月26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通过《2012—2018年国家(市政)机构工资制度逐步完善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激励制度,包括在劳动合同中明确主要职责、活动绩效指标、达到既定指标后的工作报酬条件,旨在提高劳动效率,实现教师薪酬的稳步增长。[7]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席卷全球,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形态系统性转型的同时重塑了职业教育系统结构。为应对数字技术对俄罗斯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自2017年起,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出台系列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以促进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推动改革教学环境、重构教学流程、重塑学习体验、更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俄罗斯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对数字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8]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俄罗斯职业教育在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加强国际合作联系等方面也取得进展。

(一)以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为基础,为数字化教学赋能

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对于数字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实践具有重要影响。为确保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推进,俄罗斯政府于2018年推出“未来教师”项目,该项目明确在2018—2024年构建一个全国教师信息系统网络,完善全国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加强对教师数字技术的培训,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教学赋能。[9]该项目对教师使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加大对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教师教学活动的培训力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具体来看,俄罗斯在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方面的行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持续开展教师数字技术培训项目。一方面,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通过提供数字能力自测工具,帮助教师对当前的数字技术使用水平进行自我评价。2018年,俄罗斯HAFI数据分析中心制定俄罗斯教师数字素养的在线测评工具,该工具可通过对教师数字能力进行分析,生成个性化能力提升建议。[10]另一方面,为解决当前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培训时间长等问题,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免费开放在线数字技术培训课程。为保障教师研修质量,课程还提供了结业数字证书,只有达到结业要求的教师方能获得结业证书。新冠疫情期间,为帮助俄罗斯教师尽快掌握数字技术,教师数字技能培训成为俄罗斯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2019年3月11日,俄罗斯联邦各地区取得的阶段性项目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未来教师”项目也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是配备数字技术支持人员、激发教师教学的数字技术使用热情。远程教育平台可以通过数据管理功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教育教学提供便利。然而数字化操作因为其复杂性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仍然存在一定挑战。为帮助教师克服数字技术使用的问题,以实现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完成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俄罗斯职业院校配备数字技术人员,辅助教师解决技术使用难题。针对职业院校尤其是高龄教师出现的数字素养倦怠问题,俄罗斯各州、地方教育部门和院校纷纷出台激励政策,如提高教师使用混合教学、虚拟实验室等的课时费等,以激发教师的数字技术使用热情。

(二)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为目标,为数字化学习蓄能

随着俄罗斯联邦政府的“现代数字教育环境建设项目”“俄罗斯电子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等系列政策,对学生数字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数字化素养,俄罗斯提供高质量数字教育内容和数字教育服务,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服务系统。

俄罗斯职业数字化与不断变化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一是开放系列在线学习平台,以MOOC、E-learning、Udemy等为代表的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教育课程和数字资源。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找到与职业相关的课程,包括技术培训、管理和商业、医疗保健等,实现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二是应用职业教育移动应用程序,为提供更灵活便捷的学习体验,俄罗斯开发系列移动应用程序,帮助学生轻松访问学习资源,实现随时学的学习环境。三是开发虚拟实验室和模拟软件,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操作过程,尤其是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或在模拟的医疗实验室进行临床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此外,俄罗斯计划于2030年实现可访问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的教育数字化管理系统,涵盖数字助理服务、数字档案服务等内容。开展学生数字助理服务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计划,数字助理服务能够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制定学习计划,提供符合学生能力和兴趣的教育资源,并拓展多样化培训模式。数字助理服务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教育,学生可以对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自我诊断。同时,提供学生数字档案服务,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学生数字档案记录学生在读成绩,并用于学生升学。此外,俄罗斯成立数字教育中心,为青少年提供信息技术领域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编程等,针对性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俄罗斯2018—2024年“青年职业专家”项目是数字技术赋能学习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为高级培训中心和实验室配备现代技术,在信息通信技术等专业领域,通过展示性考核,即在实验室里进行考试,来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11]

(三)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依托,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普京总统提倡推动“工业升级”“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等系列经济战略的实施,这在提高俄罗斯经济发展活力和稳定性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岗位规模。随着岗位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呼吁职业院校提供高水平技术人才,这激发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为提升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俄罗斯联邦教育部的政策驱动下,俄罗斯于2019年建成了700所“数字化职业大师园”,用于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操作;到2024年,计划逐步扩大“数字化职业大师园”的辐射范围至5000所,以满足职业教育学生进行数字化操作和实践的需求。[12]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对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职业教育为俄罗斯青年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职业学校就读。为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俄罗斯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产教集团”作为职业教育合作的新模式,通过联合职业院校和相应的生产性机构,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协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职业教育活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平衡。2022年9月1日,俄罗斯启动“职业人才”项目,项目计划建立行业性的教育生产集群,将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预计到2024年建立210个教育生产中心,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13]

在俄罗斯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时,将市场满意度视为重要的评估指标。2008年,俄罗斯制定首个《俄罗斯联邦国家资格框架》,为校企合作开展资格评价提供依据。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使其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学校在设计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时,进行市场调查并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沟通。考虑到设备更新、产业升级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俄罗斯的职业教育能够满足各方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4]为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格鉴定,邀请企业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制定地区性技能要求,研制测试材料,评价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质量,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校企紧密合作。

三、启示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俄围绕旅游、铁路、机械等相关专业展开广泛合作,包括互派留学生、境外办学、短期访学、举办技能比赛等合作形式,目前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模式。自2015年起,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并于2017年开设铁道机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3个专业,持续多年招收中俄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两所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派高质量师资团队参与教学,并对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留学专业对接、短期交流等相关问题进行商讨,联合培养熟悉中俄语言和文化、掌握高铁技术技能的国际化人才,服务中俄高铁项目。多年来,中俄两校在有关铁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访问交流中加强了解,为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5]

当前正值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关键时期,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至关重要。为此,中俄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合作建设。第一,积极推动中俄职业教育政策层面的相互了解。在双方对数字化转型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教育项目和培训计划。第二,共商共建数字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跨校、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建立职业教育领域的跨国网络和跨机构合作平台,通过在线论坛和比赛等方式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第三,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开发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跨文化能力和专业技能。第四,中俄政府部门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通过推动构建统一职业教育标准和协同创新实践,评估合作交流的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习成果,进而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话语权。

注释:

①2018年5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关于联邦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法令,明确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将由不同的机构主管,联邦教育督察署和联邦青年事务署将直属于俄罗斯联邦政府管辖。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职能将分别由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两个新的部门承担,这有利于发展不同类别的教育体系,致力于科学问题研究的科学院将被纳入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

参考文献:

[1]姜晓燕.俄罗斯重构职业教育体系[J].大学(学术版),2014(6):62-72.

[2][3]周玉婧,陈明昆,仇梦华.社会文化视域下俄罗斯职业教育的历史变迁及特征分析[J].职教通讯,2019(19):67-73.

[4]赵如燕.俄罗斯高师院校应用型学士教育实习的构成与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1):1-10.

[5]林玥茹,奥尔加·罗曼诺娃,石伟平.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俄罗斯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21,376(7):121-128.

[6]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俄罗斯发布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标准(草案)[EB/OL].(2021-04-21)[2023-06-20].http://untec.shnu.edu.cn/4e/38/c26039a740920/page.htm.

[7]Пpaвитeльство Pоссийской Фeдepaции.О6yтвepждeнии пpoгpaммы пo этaпнoгo совepшeнствовaния систeмы oплaты тpyдa в гoсyдapствeнных (мyниципaльных)yчpeждeниях нa 2012-2018ггoт 26 нoябpя 2012г.N2190-p[EB/OL].(2012-11-26)[2022-04-18].http://government.ru/docs/5579/.

[8][12]唐晓彤.俄罗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措施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9):64-71.

[9]范永胜,孔令帅.俄罗斯教师教育改革新进展——以“未来教师”项目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12):62-67.

[10]Доможиpовa И B.Cовpeмeнныe тpeбования к компeтeнтности пpeпoдaвaтeля в yсловиях цифpовой тpaнсфopмaции систeмы oбpaзовaния[J].ФΓБОУ BOTyльский гoсудapствeнный yнивepситeт,2020(2):79-81.

[11]Mинтстepство oбpaзoвaния Pyсский Фeдepaции. Об yтвepждeнии Пoлoжeния o гoсyдapствeнной aккpeдитaции oбpaзoвaтeльнoгo yчpeждeния сpeднeгoпpoфeссионaльнoгo oбpaзoвaния (сpeднeгo спeциaльнoгoyчeбнoгo зaвeдeния).[EB/OL].(2001-07-02)[2024-03-13].http://www.bestpravo.ru/federalnoe/jb-instrukcii/slr.htm.

[13]Пpoфeсиионaлитeт.Moлoдыe пpoфeссионaлы[EB/OL].(2018-01-01)[2023-06-10].https://pedproject.moscow/wp-content/uploads/2019/04/%D0%9C%D0%BE%D0%BB%D0%BE%D0%B4%D1%8B%D0%B5-%D0%BF%D1%80%D0%BE%D1%84%D0%B5%D1%81%D1%81%D0%B8%D0%BE%D0%BD%D0%B0%D0%BB%D1%8B.pdf.

[14]Пpoфeсиионaлитeт.Фeдepaльный пpoeкт《Пpoфeссионaлитeт》[EB/OL].(2022-09-01)[2023-06-10].http://proforientir42.ru/wp-content/uploads/2022/05/Professionalitet_-prezentatsiya.pdf.

[15]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湖南铁道职院:中俄合作共商专业建设[EB/OL].(2019-04-29)[2023-06-10].http://www.tech.net.cn/news/show-65368.html.

(作者:甘肃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教授 普隆金娜·奥莉娅;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彭丽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田小勇)

 
 

Copyright©1998-2019 DRCnet.AllRightsReserved版权所有国研网

内部资料未经许可 不可公开引用  本期责任编辑:张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