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探索
摘要: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是河北省为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所设立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具有重大发展意义。环京津核心功能区紧密结合河北省出台的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一揽子政策规定,聚焦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不均衡、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薄弱、“数据孤岛”阻碍新业态模式发展缓慢和区域内产业发展高端人才匮乏等短板,分别从省级层面和地市级层面进行规划探索,精准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制度规划,以求推动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环京津冀核心功能区,数字经济产业,制度探索
为了有效协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行有效应对。《通知》指出,要着重进行“两翼、四区、五带、多点”的城镇时空框架建设来对接京津冀城市群的有效联动和统筹发展。其中,河北省保定市和廊坊市共同组成的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应怎样配合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强化自身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功能承接平台建设,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基础性服务提升,尽快推动自身成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实现“京津保”和“京津雄”协同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对区域经济贡献巨大,在“十三五”时期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在2020年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38.6%,有效支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要“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以电商为产业发展起点,数字经济的产业形式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因此,区域社会经济受限于数字经济网络化特征的影响,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压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推动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的必由路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数字经济产业已成为推动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应对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产业跃升和经济结构有效转型的重大机遇,是京津冀振兴发展的强劲引擎。2022年上半年,河北省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发展飞速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5%。然而,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在数字经济发展、产业化培育、数字技术、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短板,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应用多方面举措进行统筹推进,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实现数字中国战略,全面加速从“中国创造”向“中国智造”迈进。
1 区域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短板
1.1 区域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较小,发展不均衡
现时我国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兴起,但河北省域的产业基础,即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较为落后。首先,产业化规模排名落后。2020年,河北省数字产业化规模低于1000亿元,不敌周边的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从GDP占比来看,低于5%,处于较低位置。2020年,作为产业发展基础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全国占比仅0.86%,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更是仅占全国的0.43%。另外,产业链条不完善,拥有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较为匮乏。数字服务业依然以传统的基础电信、广告服务和数字应用为主,缺少新兴领军产业。
具体到保定和廊坊两地市,据2019年由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19》数据统计,两者在数字经济方面的成绩排名见表1。从表1中可见,两地在全国的排名皆较为落后,仅保定市数字文化分指数位居全国城市百强前30名,充分说明了区域内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仍有较大优化空间,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区域间数字经济产业“三、二、一”逆向渗透严重,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薄弱
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主要由流通领域、消费领域引领,而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数字化发展仍然薄弱。传统产业如果进行数字化改造,又受限于固定资产改造成本高昂,投资专用性质强。区域内数字经济依然以传统的基础电信、广告服务和数字应用为主,新型领军产业较为匮乏。产业多为软件和移动互联网等软性产业,而对于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机器人和通信装备等硬件基础滞后,缺少竞争力。同时,区域内产业盈利依然主要靠人口数量、网民增长比率和市场红利,更多地依靠成熟的应用,而非依靠产业基础研究和创新,导致产业的创新水平远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
区域内制造业与数字化融合度不够,深度较浅。区域内制造业数字化更多地体现在生产、财务、综合管理等单项上,系统化集成较低。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程度不均衡,离散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明显低于流程制造业水平,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明显低于综合企业,生产应用阶段数字化水平明显低于流通阶段。
1.3 区域内“数据孤岛”现象普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缓慢
受限于当前条块分割、地域管理和行业壁垒的存在,区域内“数据孤岛、烟囱林立、信息壁垒”等现象依然存在,数据间的在线化、智能化、实时化服务仍待进一步加强。体制内拥有超过80%的大数据资源,但限于政府传统体制内部约束力刚性,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协调机制,难以达成海量数据的“共享”和“共用”,无法进行深入的开发、挖掘和利用。
区域内人文环境、宏观管理、政策推进、企业家组织等与发达区域有较大差距,经济活跃程度仍有所欠缺,创新创业氛围不浓,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营销等的新业态、新范式和新场景应用缺乏,缺少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
1.4 区域内产业发展高端人才匮乏
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端跨界人才匮乏已成为影响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包含保定和廊坊两地,该区域虽然高等教育资源深厚,但人才资源更多处于高校、智库和科研院所等,且专有型专业型人才居多,但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缺少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和知名学府,产业高端人才和团队匮乏,尤其是同时精通信息化和工业生产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人才少,能够同时掌握数字化技术和工业化数据挖掘的人才更少。人才匮乏又反向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低下,同时影响了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和科技进步趋势。
2 关于统筹推进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河北省级层面对策建议
2.1.1 优化顶层设计,制订数字经济产业统一规划。充分提升省域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优化顶层设计是关键。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是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的蓝图。数字经济发展可视为复杂的集成系统,须从全局对系统推进进行统筹规划,以顶层设计“由上而下”来统筹产业发展各个系统,对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实现产业发展的系统化和清晰化。完善顶层设计,全方位、多维度地分析产业发展要素。引导省域内城市进行统筹协调,高效形成高度集成、高端推动、高效递进的产业促进模式。建立统一的省域长远发展规划,提升畅通省域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路径。
2.1.2 积极推进数字经济技术发展,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集群。积极推进区域数字经济产业自主创新,加快构建支撑产业数字化的技术基础和创新体系,聚焦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技术重心和能获得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科研攻关,争取突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技术瓶颈。实施以“高、精、尖”为导向的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强化对新一代数字经济技术的科技攻关。鼓励区域内企业积极推进涉及高端芯片、类脑计算、量子通信、视觉识别等产业的关键技术的推进和发展。
加大对平台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助推平台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创造力的发展,变传统的以产业链为中心的层级式、规模化的专业分工形态与集聚模式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去中心化、协同式、定制式的资源共享与服务协同模式。当前,利用技术壁垒优势建立垄断、追求用户活量扩大规模已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平台企业发展的标志。在产业竞争生态化趋势下,区域需要精心培育一批拥有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积极进行区域内数字经济平台型企业和领军型企业的培育,积极推进区域内技术先进型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加速形成国际领先的数字经济生态圈。
2.1.3 聚焦产业数字化靶向,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路径演化。深化数字经济省际合作,深度进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京津信息技术产业扩散。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国家工程,积极在具有优势地市引入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算力项目和大数据产业项目,推动“新基建”项目和数据中心产业集群项目的落地实施。深度参与全球数字贸易网、“一带一路”信息港和城市数字经济战略联盟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立足重大工程发展的导向趋势,配备具有世界一流的产业标准和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发展集群。积极贯彻国家要求,力争国家“两化”融合示范点,因地制宜开发、推动、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高新产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区和示范园区,积极吸引全球上市公司总部、研究中心、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打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AR、车联网和机器人等数字产业集聚区。在省域内制造产业基础雄厚、智慧制造发展优异的地区,推进数字化技术优异、产品智能化先进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数字技术融合实体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创客空间以及特色小镇,提升产业集聚量级。积极开发建设工业园、开发区、产业示范区和创新示范区等载体,推进数字技术开发运营平台建设,推动软硬件一体式融合发展,提升园区管理智慧化水平。
2.1.4 突破区域政策体系瓶颈,重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式。推动并积极试点解决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障碍。积极争取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试点,对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流转权等内容进行集成,争取和推动能够形成权属明确、反应灵活、兼容性强并可持续的法律法规试点领域。针对新涌现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及时制订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区域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社会信用应用机制地方法案的制订和完善,明确对侵权行为的应对措施。
积极推动公共数据公开。打破区域内地域政府的“数据孤岛”效应,积极推动区域内政府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积极推进区域内地域政府间数字经济领域“放管服”改革对接,联通异构系统,积极构建区域内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安全可信的政务大数据体系,尝试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开发,设立负面管理清单,健全和完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体系。
强化区域内市场监管制度供给。河北省应积极试行一体化、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对数据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动对平台企业风险管控制度的构建和研究,根据发展实际逐步调整完善对数字经济创新领域的行业规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产业市场监管制度,试点构建符合数据产品的技术趋势、服务场景和发展模式的制度体系。构建完善以数据资源管理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机制,按照对相关数据平台风控的预测和评估,进行针对数字经济创新的管理规则和监管对策的调整和融合。构建以信用管理为根本的产业市场管理体系,针对新发展趋势的数据产品技术、服务场景和发展模式完善制度管控,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能够针对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反馈体系。构建、完善和优化适应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统计监测制度,完善、建立和运行能够与区域产业发展实践相对应的符合统计技术规范的统计制度和方法,推进区域内数字经济产业数据监测与采集范围的有效实施。在区域内试点进行安全防控制度供给,健全区域内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2.1.5 积极开展跨界融合人才的培育工作。数字经济作为人才经济,跨界人才的缺失成为实现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短板。河北省应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背景,积极整合省域内突出的教育发展资源,积极推进跨界融合人才的培养,培养既能掌握数字经济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体企业生产实践和工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在省域内推进校企联合,突出“产、学、研、用”的高度结合,开展跨界人才的融合培养实践。另外,积极推动省域内跨界人才融合的可持续支撑,构建完善多维度、全方位、宽层次的产业跨界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跨界融合提供人力支撑。
2.2 市(地)级路径推进建议
2.2.1 充分利用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区域内各城市数字经济融合、整合和协调。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除受自身区域资源禀赋影响外,还受制于上下游产业和区域的产业支撑能力,所以需要充分利用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内各地市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劣势,积极推动区域内各个城市数字经济的融合、整合和协调。充分释放和发挥市域内不同类企业、地区差异的多元性与独特化,清晰了解自身在数字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重点进行因地制宜的数字产业发展特色打造,塑造具有市域自身特征的发展态势。
2.2.2 推动区域内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加速规模显著的大产业集群形成。数字经济产业包括相关产品的产出、交易、传送、高科技支持、售后服务等多个链条,区域需要增强对产业发展的协调,强化管理部门间的统筹规划,细化产业投管并进行精准定位。加强数字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区域通过先行优势加强创造、聚集和扩展产业链,以产业创新为手段,破除功能区内地域和层级限制,扩大和形成创新产业群。在区域内积极设立、打造和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基础好、集群效应强和规模程度高的信息化产业园区,并不断推进周围配套环境和设施,推进企业集聚、资源共享、产业链互通。在产业集聚基础上,加强区域内数字内容集群的发展,推动企业间功能串联,强化优势互补,从产品视角增强企业联合,稳步推动低成本、高效率、强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2.2.3 推进产业上云技术发展。云平台是扩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大推进剂,区域应积极强化软件产业的创新发展步伐,构建优化针对平台数据采集、大数据建模和工业App的管理模式,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云平台的建设、开发和应用,建立、培育和优化云平台技术和行业云平台的发展,推动区域内企业积极攻关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和前沿技术,开放区域内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工程管理等产业支撑资源,推动区域内产业头部企业和骨干企业加快数字化升级,降低区域内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提升产业链集成、企业间集成和产业价值链集成程度。
2.2.4 积极推动区域内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①深度进行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和突破点,提升区域制造业互联网发展模式,由消费端向产业端推进。优化数字信息技术对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推动,强化大数据技术对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改造,聚焦制造业“智慧+”与“数字+”的优化升级,健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形式、技术模式和安全管理等的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区域内数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和管控,强化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和传感器械等先进技术在区域制造业中的集成应用,提升制造业业态转型升级,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和精细制造等方向迈进。②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步伐的加快。建立以服务业的数字化开发为基础,构建数字内容产业链,从服务端推动、延展和拉伸服务业产业链条。推进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转型升级,强化区域内工艺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检验检测、供应链等产业的“互联网+”应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智慧化应用场景应用和面向特定环节、特定场景的平台。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升级,推动传统服务业的数字化应用和提升,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的应用。推进文创业的数字化应用提升,提升传统文创活动的数字化融合升级。③积极拓展农业数字化转型。优化数字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信息化应用基地和数字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推广,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如植物、育种、牧场、渔场等的数字化融合,积极推动农林牧渔的智能检测、环境检测和精准控制技术,提升农业业态、模式和生产经营的数字化重塑。积极探索农旅融合,积极推动农业生产、订购和营销的广泛网络化和互联网化应用和实现,拓展区域内农业产业链深化和智能化,加大对区域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的创建和优化,提升农业传感器技术与功能设计,构建区域内农业遥感监测和应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全流程和全周期监管和追溯,实现执法监管行为全方位、多维度、完整视角的数字化留痕化治理。
2.2.5 强化区域内投融资制度集成。成立区域性政府性投资基金,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进行社会性资金的引导和撬动,积极建立对区域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和重大技术应用的引投和跟投功能,创新性地实施股权融资、贷款贴息优惠、财政补助等多元化金融扶持。创新知识产权、数据资产和智力成果等无形资产的抵押贷款,支持区域内金融机构试行无抵押物的信贷业务。激励区域内数字经济产业中小微企业积极挂牌新三板、科创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扩大融资。
2.2.6 优化区域人力支撑体制,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杰青”“优青”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和支持。依托区域内高校资源、科研院所、智库平台和大中型企业,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推动产业技术的创新引领。支持区域内高校和职业院校积极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支持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与智库平台积极申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相关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创新人才引进体系,建立健全吸引、留好、用好人才的管理机制。鼓励引进的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重点人才工程。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人才银行优先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创新创业。鼓励、支持和设立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人才开发资金渠道。加大对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奖励力度。建立完善中央部委、河北省政府机关和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干部的交流培训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淑春.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靶向路径与政策供给[J].经济学家,2019(6):52-61.
[2]王娟娟,佘干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比较[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8):3-17.
[3]赵敏,王金秋.数字技术与当代生产方式新变化问题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3):102-117.
[4]郭格,丁亮.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与产业路径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1(2):40-44.
[5]李娟,刘爱峰.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平衡性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1):3-12.
[6]米彦泽.工业生产稳中向好新动能加快成长[N].河北日报,2022-08-04(3).
作者简介:杜浦(1979—),男,河南周口人,讲师,博士后,就职于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刘玲;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杜浦
摘要:目前,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低迷,本文通过分析东北民营经济存在问题,提出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采用不同资本运作方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万物智联新模式促进民营经济增长;利用财税政策支持东北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发挥“服务型”政府作用,财税政策支持降低民营企业税负及生产成本;加大投入研发税收优惠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东北民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上举措必将促进东北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东北,民营经济增长,融资成本
目前,东北民营企业具有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特点。东北三省民营经济主体超过800万户,达到市场主体总数的90%以上,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相比仍较落后,民营经济比重最高的辽宁省也不过占到68%。
一、支持东北民营经济发展概述
1.民营经济内涵
民营经济是指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国有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民营经济、民营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类型。
2.支持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现实意义
未来,东北振兴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是东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研究分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途径,以期促进东北经济快速发展。提出东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对策建议,对于构建东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体系,实现东北经济快速增长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022年,东北地区中黑龙江省GDP是15901亿元,吉林省GDP是13070.24亿元,辽宁省GDP是28975.1亿元,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振兴东北经济,既需要抓立竿见影的大项目、大投资,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业,促进东北民营经济发展。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成为民营企业聚集地,分别有96家、90家、58家、52家上榜。东北三省中辽宁省仅有8家,吉林仅有3家,黑龙江仅有1家上榜,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差距较大。目前,东北民营经济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1.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2022年,吉林省民营企业数量55.2万户,黑龙江省312.79万户,辽宁471.43万户,广东1571万户,可见东北整体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东北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叠加宏观经济融资平台、房地产业务的严监管,民营经济“钱荒+资产荒”仍急需解决。
(1)银行不愿对民营企业贷款,更偏好面向国有企业放款
商业银行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主体,在东北无论是四大国有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不愿对民营企业贷款,更偏好面向国有企业放款。因为商业银行的内部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不利于对民营企业进行贷款。银行对国有企业放款风险较小,对民营企业放款风险较大,银行内部50%的信贷都是放款给了国有企业及大项目,对民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2)民营企业大多数规模小,风险高,诚信度低
东北的民营企业大多数规模小、风险高、诚信度低、市场化程度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较为激烈。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保持慎重的态度,一般无担保、无抵押根本不会放款,即便有担保、有抵押也不轻易放款,因为风险大。东北很多民营企业很难达到金融机构信用贷款评级要求,很难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东北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发放有限。举例来说,国企只要抵押机器设备就可以放款,但民营企业抵押机器设备银行不认可,民营企业只能转向高利的民间借贷,增加了其融资成本,民营企业竞争力下降。
(3)融资租赁尚未参与民营经济发展
东北民营经济发展未来可以采用融资租赁模式,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为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可以充分利用融资租赁操作程序简单、融资成本低,财务上能独立核算的优点,解决东北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快速弥补资金缺口。东北融资租赁目前主要焦点在工业,与工业企业紧密合作,未来应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与民营企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东北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2.“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万物智联新模式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作用有待提高
未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将成为东北民营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2022年广东5G基站超21万座,居全国第一。2021年黑龙江5G基站3.69万个,2022年吉林省5G基站3.4万个,2025年辽宁省将建设5G基站14万个,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东北地区与广东5G基站建设差距较大。未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是东北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和创新的重要加速器,将开启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未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有机结合,高效协同各生产要素,实现工业的流程再造,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企业通过厂房和设备智能改造等途径,实现转型升级、再创辉煌。目前,深圳民营企业华为公司拥有16000多个5G标准体验,华为5G专利全球排名第一名,占比达到20%。美国的所有企业的5G核心专利的占比不到15%,中国5G技术发展位列世界前列。未来,东北民营经济应依靠“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万物智联新模式,助推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东北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在国内各大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东北民营企业应该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尽快攻占这一高地。
3.财税支持还需加大力度,民营企业税费高,生产成本高
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东北民营企业仅有7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辽宁3户,吉林3户,黑龙江1户,可见东北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仍任重而道远。目前,东北提出了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例如辽宁沈阳出台加大工会经费补助力度等6方面内容。但目前民营企业税费成本仍比较高,比如税费方面有河道管理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价格调节基金等民营企业税负负担重的项目等。民营企业贷款一般采用银行贷款、票据贴现、民间借贷等几种方式。目前,东北民营中小微企业急需用钱只能采用民间借贷,利率近18%,叠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上涨,劳动力工资上涨等因素都无形中加大了民营企业生产成本,且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辽宁、吉林、黑龙江未来对新兴民营小微企业,应该减免税收和各种成本、费用。中小微企业是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基石,未来应充分考虑东北人民的持续就业和收入增长问题,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才是东北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多措并举助力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1.破解融资难、租赁难、融资贵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资本、人才、创新是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遇到的主要难题,而资本是重中之重,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合东北实际,借鉴广东、浙江、南京等地经验,加大东北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1)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其一,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东北三省财政预算中可以增加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数额,为民营企业进行担保、贴息,与此同时,预算中可以适当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数额,满足民营企业筹资需求。其二,积极建设东北民营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东北民营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可以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场运作的民营企业融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真正为东北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服务。其三,建立公平的融资环境。未来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大数据,鼓励银行为民营企业建立独立信用评级体系,根据企业规模、人数,信用等级等为民营企业进行精准贷款,降低东北民营企业的贷款门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2)民营企业生命不同周期采用不同的资本运作解决方案
其一,初创期企业融资方案。初创期企业规模小、风险大,但拥有核心技术或优秀商业模式的民营企业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可以以天使投资、VC等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能力较弱新三板挂牌上市是较好选择。其二,成长期企业融资方案。成长期企业的技术趋于稳定,客户稳步增加,经营风险不断下降,盈利水平增长较快股权融资以VC、PE为主,债权融资能力逐渐增强可以选择在创业板、新三板上市。其三,成熟期企业融资方案。成熟期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盈利水平比较平稳以银行贷款、公司债等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能力较强可以选择主板、中小板发行上市。其四,衰退期企业融资方案。衰退期企业的市场竞争激烈,盈利水平下降,发展前景黯淡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并购重组是较为理性的选择。
未来,充分发挥东北民营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以此来撬动社会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共同支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东北还应充分借鉴广东、浙江、南京等地经验,结合东北实际情况制定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新法规,政府扶持措施,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东北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来融资租赁业将成为东北投融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足服务民营经济基础上,作为国际公认的第二大融资工具,融资租赁对缓解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促进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用不可小觑。
2.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万物智联新模式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
预计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5%,东北民营企业开始认识到“5G+大数据+人工智能”重要性。目前,黑龙江联通的5G+智慧党建云平台,累计服务1.1亿余名党员。2022年沈阳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5.7%。2025年预计黑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东北民营企业将经历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毫无疑问“万物智联”时代将重构民营企业商业模式及消费新升级。未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算力中心等新技术将充分融入养老、医疗、会展、教育、咨询、中介、旅游、购物等各个方面,新消费模式新消费业态,必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新升级。
“大数据+人工智能+5G”助力东北民营经济可以采用以下策略。第一,鼓励民营工业企业,如智能制造、智能电动汽车、智能无人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建筑、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领域,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工业生产制造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升级、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拓展,进而带动产业向高端迈进。如辽宁鞍山钢峰风机有限责任公司就采用此种策略。黑龙江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5G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场景,在传统的矿业、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推进数字化改造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发展不断释放出新活力。第二,引导民营商业企业,例如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可穿戴产品、智能虚拟办公、远程医疗等智能化应用,布局“数字+智能”体验店,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加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助力东北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3.财税政策支持东北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东北应该改变过去的全面发展,引导鼓励市内各区域民营经济发展优势产业,提高民营经济产业专业化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并将其扩大、延长,加强各省及各城区间产业合作,逐步形成各省、各城区产业互补,比较优势突出的民营经济区。首先,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第二产业中大型民营企业向“大而专”发展。例如,江苏省以总部经济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年纳税额的地方留存部分,由区财政按50%~70%安排给民营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或经营,鼓励企业向“大而专”转变。其次,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第三产业中小型民营企业向“小而精”发展,鼓励大力发展民营生产性服务业。这样第二产业大型民营企业与第三产业中小型民营企业整合互动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发展升级。
东北对民营第三产业财政支持方式比较单一,只有贴息、以奖代补。未来应采用多种更加灵活的财税支持方式,通过税收减免、税式支出、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等方式,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此举不仅能够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而且对东北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东北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东北还可以通过环境税、资源税减少民营企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转变民营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税收手段加快发展对清洁的、低能耗的民营电子工业、计算机及其软件业和各类轻工业扶持力度。
4.发挥“服务型”政府作用,财税政策支持降低民营企业税负及生产成本
政府未来应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化繁为简,简政放权,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壮大。与此同时,东北民营大企业发展也可面向“价值链高端”企业的总部经济,做大民营企业的总部经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政府应落实支持政策,以质优的服务感召吉林商人、黑龙江商人、辽宁商人、东北商人,推动产业、总部、资本全方位多领域回归。
民营企业在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医药、旅游、港航物流、文创、商业、文化、体育、金融等领域大有可为,通过跨界融合,把新跨界融合作为新常态下具有战略意义民营经济的新增长点。政府可以加大对有前途、有技术民营中小企业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降低民营企业税负及生产成本。上海对于“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的民营小型微利企业规定2年内,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50万元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新政。
未来,国税局可以采取对民营企业纳税信用评定和信用修复,逐步扩大A级民营企业纳税人范围和激励政策清单,推进守信民营企业“口头申请即时办结”服务模式新试点工作,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发挥空间。未来政府可以鼓励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民营生产性服务业当中,在税费方面提供平等的待遇,改革现行的工商注册资本制度,允许以知识、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经过评估作为资本进行工商登记注册。以政府收集的大数据进行市场化运作,为民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信息。简化开办新民营企业的程序,增加土地使用、税收和行政收费的透明度,改善制造业企业和民营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以此来减少民营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促进东北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5.加大投入型研发税收优惠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21年东北三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1.4万家,与沿海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东北未来应帮助创新科技型民营企业参与高层次项目建设,如国家级实验室、技术中心等,走创新引领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之路。东北民营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自主研发时,前期研发费用投入巨大,企业负担重。未来可以采用投入型研发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采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科技、税务等部门统一研发费用的统计标准,研发费用以第三方审计公司出具的报告为准。东北也可出台科学仪器专项补助政策,未来东北还可以采用税收抵免,减轻企业负担。民营企业发展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2022年广州给予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补贴30万~50万元。未来东北发展空间较大,东北民营科技创新和民营高新技术产业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动力,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通过以上措施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支持东北民营经济发展、支持东北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是东北振兴的加速器,此举必将带动东北经济的快速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延超.人工智能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2]晏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助推民营经济发展[J].现代管理科学,2019(7).
[3]朱佳佳.金融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有效路径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1).
[4]周文,司婧雯.当前民营经济认识的误区与辨析[J].学术研究,2021(5).
[5]孟颖.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之道[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作者简介:关慧(1976—),女,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出站,研究方向:财政、税收;段景超(1998—),男,汉族,河南人,沈阳大学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税收;刘欣雨(1999—),女,汉族,河南人,沈阳大学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税收。
沈阳大学 关慧 段景超 刘欣雨
企业管理 摘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是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有利于国有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措施。基于这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本文具体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国企改革背景下企业合规管理的措施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具备理论概述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的对策措施,有助于国企实现高质量的合规管理。 关键词:国企改革,企业合规管理,制度建设 在国企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合规管理,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适应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员工素质,从而更高效地实现企业管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必须提高其守法经营的程度,进而提高其经营效率。随着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全面深化,随着政府监督、管理与执法工作的不断加强,相关部门对企业合规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企合规管理概述 从根本上讲,合规管理是指企业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以保证其在正常运作中能够实现合规运作。具体说,国企合规管理是通过企业和员工的管理,实现风险的科学管控和组织活动规划,具体涉及制度设计、风险鉴别、责任认定等多项工作。合规经营中的“规”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概念,它既包含了法律、规章,也包含了从企业视角出发的规章制度。从企业的视角看,“合规”本质上就是企业对自身进行自律,以规避各种风险,包括民事、行政,甚至是刑法等。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对企业合规管理进行说明,则会丧失其独特之处,因为从这一方面来看,其与合规规划、公司治理等的理念非常相似。企业自主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和方向,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合规管理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而是应当将其设计为基于自身经营理念和国家法律指导的合规监管纠正机制,以此做到企业自治和法治协同下的企业发展保障。 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中国的特色形式,在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改革发展形势。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本身的制度体系规划以及国家市场建设决定了我国国企的重要性以及其改革的必要价值。现有研究认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的“国有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我国国企建设的开端。而随后的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则实现了国企大规模的快速建设,改革开放后的时间内则可以归为国企的改革发展阶段,其中1978—1991年的国企改革工作具备创新性和发展性,是党和国家对改革国有企业制度的重要探索,1992—2002年基于南方谈话以及国企改革的经济体系深化,国企改革进入了制度创先发展阶段,国企改革注重抓大放小战略的执行,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搞好宏观控制,对次要矛盾和次要方向进行微观调节。2002—2012年抓大放小的战略落实更为深入,国有企业的重组建设愈发频繁,国有企业实现了从数量向质量的发展。自2013年至今,国有企业进一步开展深水区改革推进,国企改革配套文件陆续推出并形成体系,国资委、发改委等单位协同发布的“十项改革试点”逐步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逐步实现,可以说当下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逐步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结合“十四五”战略规划编制,2020提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于2020—2022年着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 二、国企改革背景下企业合规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下国企经营发展的需求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都决定了国有企业经营改革以及合规管理的发展必要性,具体来说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的企业合规管理,主要具备如下的管理意义。 (一)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自我转型,很多国企基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国内市场的稳定,都实现了自身体量的增长、业务的完善以及企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但是也有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基于长期依赖于国家政策倾斜以及国内市场的安稳,无法做到基于新时代国际竞争潮流下的自我变革发展,缺乏自我革新的动力和胆量。然而,在新的环境中,若不对自身制度进行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将会使企业被市场所抛弃。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发展和完善,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的市场对国有企业也有了更高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必须以自身现实情况为基础,持续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从而达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开展合规管理可以发挥较好的内部监管和企业监督作用,而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管的强化,有助于促进国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产出,对于促进国企市场竞争优势发挥,以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有极佳的作用和价值。 (二)促进国企深化改革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授权经营体制、资产管理制度等。这些都是重点的改革发展方向,党的指导具备明确的引导性和先进性,而具体的改革发展仍面临空前的困难。改革越到深水区,越要注重遵纪守法。国有企业应当既要强化改革的驱动力,也要把握好依法合规的方向舵,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遵章守制。而这一过程中,一个平稳的改革环境是保证在改革进程中,企业能够持续平稳发展的根本要素。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进行自身改革的同时,必须创造一个平稳的发展环境。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主体,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支柱。在目前的国内外双循环经济格局下,国企的合规管理应注重以国际法律法规为支持,做到外有国法支撑内有制度保障,更好地实现合规管理落地。因此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应有效落实合法管理,促进自身改革的环境稳定。 (三)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我国国有资本的体制下,实施合规管理是增强我国国有资本抵御风险的一种主要手段。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合规管理的能力与抵抗风险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尽管企业的合规管理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风险,但如果对合规管理进行改进,企业就可以在违法违规事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辨识,并对其进行有效防范,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在进行合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还可以有效地制定出一套风险响应计划,即使出现了风险事件,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将违法事件所造成的不利后果降到最低。综上所述,企业可以利用构建健全的合规管理体系,来加强对违法事故的预防和响应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 三、国企改革背景下企业合规管理问题 总结上述内容可知,国企改革背景下的企业合规管理开展,具备提高抗风险能力、促进国企深化改革、提高国企竞争力的综合优势价值。但是从现阶段的国企改革发展来看,国有企业的合规管理发展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主要不足和缺陷问题涵盖如下。 (一)合规管理部门权威不足 尽管国有企业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但是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合规管理的重要性还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合规管理制度,也没有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合规管理策略,企业的合规工作不能得到切实的实施。特别是,由于合规性管理部门权力不足,在进行合规性管理时,会造成雇员对合规性的不重视、排斥,甚至是不合作,这会极大地降低公司的管理效能,加大公司的运营风险。同时,也会造成公司内其他部门对于合规管理部门制定的计划和政策缺乏足够的关注,使得他们很难与合规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甚至可能会发生合作困难的现象,进而影响合规管理的效果。 (二)合规管理架构不够完善 最近几年,国有公司逐渐构建了合规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制度,并初步构建出了比较系统的管理框架。但从现有情况来看,企业合规管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导致了企业合规管理的执行难度增加,不利于企业合规管理的向下覆盖。而企业管理结构的架构不健全,也会实际影响企业的各项风险识别和抗击能力,最终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经营和经营收益。 (三)合规管理人才培育不足 当前国内部分国有企业在合规管理建设中,未能重视对人才的建设培养,导致合规管理队伍的建设不足,很多基层管理人才缺乏有效的培养和引导,在业务能力发展和专业性保障上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并且由于人员总量的不足,也很容易出现因为人员离职和工作不足导致的岗位空缺,进而影响实际管理效果。综合上述的人员培育不足情况,其中各项现存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对企业管理体系制度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为促进合规管理的落实,相关企业应注重在未来工作中结合现有不足进行人才培养的强化开展。 (四)合规管理缺乏有效监管 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大部分国企在合规管理建设中,多数都没有实现设立单独的合规管理机构,也没有专门的合规管理团队。有的国有企业,合规管理部门和法律、监察部门都在一个地方,出现了管理部门重叠的现象;而有些国有企业,虽然设立了独立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但是其专业程度并不高,机构权威性也不够,具体工作也容易被业务机构所取代。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导致国有企业在合规管理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五)合规管理技术水平不足 现阶段国企的合规管理建设,还存在技术总体水平不足的问题。技术总体水平不足是指在国企合规管理的过程中,基于合规管理理念的落后以及经营经验的空缺,很多企业在合规管理中并没有做到管理技术水平的建设,多数工作还是以书面文件为主,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匮乏,总体来说管理效率和效果相对不足,容易影响实际的国企合规建设效果。 四、国企改革背景下企业合规管理策略 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可知,国企改革背景下的企业合规管理,主要包含存在技术、监管、人才、架构和部门权威在内的各方面不足,上述不足和问题都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实际干扰了国企合规管理的建设成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议采取如下的合规管理策略予以应对。 (一)完善合规管理制度,提高合规管理部门权威 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的优化,要注重贯彻先进的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做到企业部门的权威保障和提升,促进企业合规管理的成效发展。具体地说,首先,企业要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现有的合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合规管理体系,为后续的合规管理部门的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公司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清晰的公司合规管理机构,并对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进行划分,以便各个部门能够互相促进,共同管理。最后,在合规工作中,企业应保证合规管理部门具有优先权、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合规工作能够在内部管理中发挥领导作用,使企业合规工作能够更好地在内部实现。此外,在构建合规管理体系的时候,必须将其形式和实质相融合,这样才能提高合规管理体系的弹性和适应性,保证企业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合规管理,并逐步提高企业的合规管理效能。 (二)完善合规管理架构,促进合规体系健康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国有企业必须对合规管理架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推动其持续稳定地发展,并将其经济效益不断地提高。在这一点上,国有企业要在目前国企的大环境下,不断地改进其内部的合规管理结构,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具体地说,首先,企业应全面分析当前的行业发展状况,并加强对员工进行风险辨识的日常训练,提升其对违法风险的辨识水平,从而不断地改善公司的合规管理体系。其次,在制定了合规管理框架之后,公司需要对问责机制进行改进,以保证一旦发生违法行为,公司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职责划分,贯彻问责机制,确保追责到人,把风险损失控制到最小,保证合规管理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三)选拔合规管理人才,构建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在目前国企改革的大环境下,增强自身的合规管理效果,就必须对合规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训工作进行完善,要提高人才的考核标准,对企业员工的合规管理水平予以提升。首先,相关企业应注重先进人才的发掘,通过积极的人才选拔方法,如合规管理方案设计、小组比赛比拼等,实现优质人才的选拔和良好队伍的建设。其次,企业应注重构建全面可靠的评估体系,对合规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评估,评估工作不仅要做到定期、公开、公正,还需要综合不同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制定具备针对性的评估方式,以此更好地发现不同岗位下不同职员的绩效和在岗工作情况,促进其对不良问题和工作不足的优化解决。 (四)了解主要违规情形,建立合规举报规范机制 当下国内的诸多规范和要求文件中,都有关于合规举报的要求和规范,例如《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中,就有关于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开展调查的规范要求。《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中也有关于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合规信息举报体系的规范要求。因此,基于上述要求和现实需求,国有企业的合规建设应注重对违规情形的了解和合规举报的规范机制建设。完整的合规监管体系包含内外两大体系构成,另外合规管理的进行还包括两方面监督内容。第一,针对企业高管的监督,对其监督应集中于国家法律和企业条例的遵循情况,保障其决策、审批的合规合法合理。第二,对企业一般雇员的监督。对雇员的监督是明确其行为工作,是否符合上级意愿且符合基本的制度法律要求。如果出现了不合理的工作行为,则需要根据制度规范和法律要求进行及时上报并处理,以防范风险问题的发生。国有企业建立一系列动态合规管理体系后,即可通过风险评估得出相应的违法违规情况,并构建合规的举报机制,通过机制建设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强化企业内部的风险监控和问题管理,由此实现内部制度体系的优化修正,促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发展。与此同时,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构建一套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对企业的雇员进行合规培训,将合规理念融入他们的大脑和心中,进而保证合规管理机制的高效运作。 (五)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合规监督监控效果 国有企业在合规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各项资源的实时分享,实现企业信息处理孤岛的打通。国有企业应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包括OA办公系统、财务共享系统等各项系统技术的应用,构建起多元一体的信息化体系系统,实现合同评审、制度管理、业务监督等各项工作均是有效开展的综合化信息化系统。注重在系统中嵌入合规要点,例如在财务共享系统中加入审批流程体系,对各项业务费用采取有效的事前审批,以此实现对事前违规接待行为,事后保障发票真伪等的检查审批,此外也能够落实合同审批、付款审批等工作。上述各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实现企业业务的规范化和有效风险监督,有助于风险制度的改善和优化。 五、结语 国企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合规管理落实策略,应做到以下几点:注重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了解主要违规情形、选拔合规管理人才、完善合规管理架构、完善合规管理制度在内的措施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的国有企业合规管理。 参考文献: [1]金观平.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N].经济日报,2023-08-02(001). [2]张成斌.国企法治建设与合规管理一体化推进的方法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12):17-20. [3]卞传山.国企更应强化合规管理[J].法人,2023(03):52-54. [4]韩冰.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问题及国有资产管理体系[J].中外企业文化,2022(08):45-47. [5]李泽.浅议精益化管理在国企改革中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12(03):218-219. 作者简介:洪艳(1985—),女,汉族,福建省厦门市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厦门万银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 洪艳 摘要: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外部宏观环境,而且会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影响。员工薪酬管理问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因而研究民营企业员工薪酬管理问题势在必行。基于此,从民营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相关阐述出发,分析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为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人才竞争力概念的兴起,人力资源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使得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多、活跃度最高的代表,如何做好员工薪酬管理工作,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此外,诸多学者在进行理论研究时,也在探究员工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关联性。因此,对民营企业员工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民营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相关阐述 (一)员工薪酬管理的界定 员工薪酬管理是指企业在正常运营过程中针对于员工付出劳动水平的不同而给予不同补偿报酬的一项管理活动。这里的补偿报酬包括货币性的补偿及非货币性的补偿。货币性的补偿是指直接给予员工的报酬及相关的福利待遇,而非货币性补偿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给予员工精神上、能力上的提高。员工薪酬管理主要是对员工的薪酬结构、水平进行动态管理的活动。 (二)员工薪酬管理的内容 民营企业进行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对企业内部各个种类、各个级别员工的薪酬水平进行制定和管理,以及工资的总额、各种员工福利待遇等等。工资的总额是企业衡量人力资本的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选择控制人力成本还是扩大人力成本的决策依据。对于企业薪酬管理而言,主要任务是清晰地界定各个级别、各个种类员工的薪酬标准,从而根据投入和产出价值的情况,实现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公平交换。对于员工而言,能够获取更多薪酬的途径在于为企业做出贡献,并为企业创造出价值。一定程度上,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和做出的贡献与其从薪酬中获取的回报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此外,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制度往往涉及不同员工的薪酬结构情况、薪酬结构中各种薪酬项目的占比情况、向员工支付薪酬的方式、按照何种方式来计算员工的薪酬等等。对于企业内部薪酬管理人员而言,一方面,需要对当月各个岗位的员工薪酬进行计算,并统计不同员工的薪酬情况;另一方面,薪酬管理也需针对当前薪酬体系进行适当调整,既保证员工的工资符合当前的物价水平,又能够有效保持薪酬发放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以期尽可能实现公司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的同步。 (三)优化员工薪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有助于增强内部员工的忠诚度 民营企业有效优化已有的员工薪酬管理体系,可以缓解内部员工对当前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满,降低因员工薪酬管理不科学而造成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混乱、企业内部知识型人才流失的可能性。此外,优化员工薪酬管理本质上是顺应内部员工心声的工作,如若在优化员工薪酬管理的工作时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并且吸纳企业部分员工代表有关薪酬管理的建议,则将有效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防止人才流失,形成良好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见,当前企业优化员工薪酬管理体系,不仅仅可以确保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稳定性,还将有效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有助于企业引进知识型员工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人才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民营企业积极优化原有员工薪酬管理体系,有助于在行业招聘中形成良好口碑。而知识型人才一般将招聘企业的薪酬管理作为是否入职该企业的重要标准。因此,民营企业积极优化员工薪酬管理工作,设置人才满意、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标准,有助于留住并引进知识型员工,从而推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还会有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水平 当前,民营企业在逐步完善内部薪酬管理制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便于引进外部高水平知识型员工,推动企业运行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业在风险管理、资金运营等方面的水平,从而提高企业运行风险的规避能力。可见,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带动企业的即期经营绩效水平。 4.有助于营造良好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积极优化当前的薪酬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内部而言,会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从而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升员工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进而会在民营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比、赶、超的良性文化。尽管大部分民营企业多为生产经营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有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对于进一步凝结企业与员工的共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5.有助于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关系到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健全民营企业员工薪酬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障员工的正当利益,使得员工在工作时保持积极性,为企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另一方面,在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下,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的稳定性,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困难,降低企业为维持内部稳定、营造良好氛围而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就目前而言,健全员工的薪酬管理体系,对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十分重要。 二、民营企业员工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内部管理者缺乏薪酬管理的理念 由于受限于知识素养的层次水平,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进行薪酬管理的意识,并且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同时,部分管理者将薪酬管理与单纯的发放工作相挂钩,还将丰富的薪酬激励方式视为企业不必要的支出。而企业管理者依赖原有薪酬管理理念的行为,会极大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使企业难以实现内部团结一致向前发展的目标。 (二)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手段单一 由于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经营种类较为单一,因而在制定薪酬水平时,缺乏丰富且必要的激励机制。一些企业在设立薪酬激励手段时,往往以绩效激励为主,但绩效激励的力度较小,绩效奖励一般仅能占到实际工资的十分之一左右,物质激励效果较差。此外,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薪酬计划中缺乏科学的精神激励措施,激励措施与岗位晋升机制缺乏统一性,因而导致在原有的薪酬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效对员工产生绩效效用。 (三)现有薪酬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 当前,民营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经常存在工作效率较差、喜欢偷懒的员工,而这些员工中许多是企业创立以来的元老。一般企业发放薪酬的重要指标是工龄和资质,这就导致了效率低的老员工薪酬高于效率较高的中青年员工薪酬,易在企业中形成不良风气,造成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极可能引起多数员工不满,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四)员工薪酬管理与岗位晋升机制关联度较低 对于员工而言,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工资薪酬的数量,也在于个人岗位的晋升机会。民营企业在进行员工薪酬管理时,往往注重员工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或者在日常的工作中非常积极、有能力;表现优秀时,民营企业对员工的认可一般仅仅局限于即期的薪酬奖励方面,并没有与公司的岗位晋升机制相关联。由此使得一些有经验、有能力、有资历的员工不满足于当前的薪酬管理机制,导致企业员工对公司内部管理的不满,造成企业员工薪酬管理机制的效用低下。 (五)员工薪酬管理的过程透明度较低 对于部分民营企业而言,在发放员工薪酬时往往很少披露薪酬细致的组成情况,缺少薪酬管理过程的透明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员工对自身薪酬水平产生怀疑,以至于使得员工不考量自身工作的努力度,而将关注点放在公司是否公正合理地发放薪酬上;另一方面,当员工无法了解薪酬的组成情况时,会使薪酬管理的激励效果大大减低,从而不能有效催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优化民营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对策 (一)及时转变薪酬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更新、转换薪酬管理理念。一方面,管理者应积极对标同行业的优秀企业,对其优秀薪酬管理理念进行学习;另一方面,管理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当前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促进企业薪酬管理的科学化。 (二)丰富员工薪酬激励的手段 民营企业应着重丰富员工薪酬激励手段。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在物质激励方面进一步扩大奖励范围,例如,将出勤、工作积极性、工作绩效、服务态度等纳入物质奖励的范畴,并适时提升物质奖励的金额;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在精神激励方面定期召开内部大会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表扬、嘉奖,并发放相应的证书,年末根据发放的证书提升员工的年终绩效等等,以期通过物质及精神嘉奖并举的方式来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应积极建立差异化的薪酬体系,做到不唯工龄、不唯资历。对于干劲足、业绩高的员工,要做到破格提升工资级别;对于资历高、工龄长而业绩一般的员工,要适当降低原有的工资标准。此外,民营企业应积极学习同领域、同行业企业的优秀薪酬管理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并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打造本公司独特的薪酬管理体系。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在一视同仁的薪酬体系下,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够引进大量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来助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 (四)进一步强化员工薪酬管理与岗位晋升的关联度 首先,民营企业应积极将员工的薪酬标准与员工的晋升标准紧密结合,在关系到员工的晋升测评体系时,做到与员工薪酬体系的同步,即对于表现优异、具备较为突出能力的员工,不仅仅要提升其工资薪酬标准,也要增加其晋升职位的测评分数,以期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其实现激励。其次,民营企业应定期评估员工的薪酬管理及岗位晋升机制的合理性,适时对有着较高薪酬待遇、处于中层以下,但能力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员评估后另行安排,将较高的薪酬待遇和晋升岗位留给表现优异的员工。最后,民营企业应定期发布缺失的管理岗位及应聘的相应条件,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发挥员工薪酬管理的激励效应最大化。 (五)建立内部透明式的薪酬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应积极完善并设定透明式的薪酬管理体系,将员工的薪酬组成情况反馈给员工,让员工清晰地认识到是哪方面的工作欠缺导致薪酬的下降。同时,透明式的薪酬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能提升员工强化自我的决心。在透明式的薪酬体系下,员工不仅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身需要努力的方向,而且也能够发现同事的优点,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在此情景下,员工希望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来创造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自我学习、敢先争优的目标,以期实现提升自身素质。因此,当前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建立内部透明式的薪酬制度十分必要。 四、总结与建议 员工的薪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需要针对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探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民营企业而言,薪酬管理体系提升了其面向市场的人才竞争力,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提升了经营发展绩效,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但是,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企业内部管理者缺乏薪酬管理的理念、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手段单一、现有薪酬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员工薪酬管理与岗位晋升机制关联度较低和员工薪酬管理过程透明度较低等等。员工薪酬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新冠疫情以及国内国外竞争环境的影响等加剧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管理者及时转变薪酬管理理念、丰富员工薪酬激励的手段、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员工薪酬管理与岗位晋升的关联度以及建立内部透明式的薪酬管理制度等优化措施,以期为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雪春.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J].门窗,2020(4):241-243. [2]武思杨.绩效考核对企业薪酬管理的影响[J].人力资源,2020(4):115. [3]谢永玲.薪酬与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商情,2020(22):171. [4]姬雅楠,杨少杰.我国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7):2. [5]王旭.企业薪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28):3. [6]沈玉军.浅谈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9):1. 作者简介:王晓峰(1986-),男,辽宁营口人,硕士,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格乐大学 王晓峰 摘要: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组织之一。在大数据与数字经济背景下,伴随近些年国家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提供了条件与保障,同时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同时,管理者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的应用与重视程度。根据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研究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并从相关角度提出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 关键词:企业,无形资产,发展,管理 一、研究背景 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树立企业形象。结合现如今经济发展现状,管理者需要进一步考虑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与效益,帮助企业继续发展。充分理解无形资产的作用,加强对无形资产的重视,更新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应用。 二、无形资产理论概述 1.无形资产的含义及特征 无形资产主要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一般将专利权、商标权、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作为广义上的无形资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不止局限于广义范围内的含义。 无形资产没有任何实物形态,非实体性,是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其拥有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获利,在一段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创造经济价值,并不是用来出售。如企业特有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用来帮助企业创造利润价值,但其不是客观的有形物质。无形资产具有高效性和垄断性,现如今无形资产在企业中运用广泛,对各项专利权的掌握能力也在逐渐提升。相关从业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无形资产的运用与方法,提高运用效率,帮助企业增加利润率。无形资产用于帮助企业增加利润,在同行竞争中占重要地位,独有、专有是帮助企业发展的手段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创新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相关专利人享有专利著作权,企业享有他人不可使用的专项使用权,在同行之间享有独特的专利技术,行业竞争优势将会大幅提高。但专利技术一经公开享有,企业将会失去对这项无形资产拥有的垄断地位。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评估其价值有一定难度。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无法确定。由于无形资产没有任何固定形态,所以需要结合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无形资产未来的收益并不是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很大程度上与有形载体未来的情况有关,无形资产的寿命期限无法确定。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有一定区别,却又不够明确,无形资产发挥作用需要和有形资产相互作用,无形资产本身的使用寿命无法实现准确的估量。一旦二者相互作用取得的效益发生变化,更加无法明确无形资产将会带来的效益。同时,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期限很大程度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并不是专利人或企业自身能够确定的。 2.无形资产的分类 (1)按来源不同,无形资产可分为外购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 外购无形资产,可以是单独购入、与其他资产同时购入、与企业整体一起购入,均指从企业外部购入的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由企业自行研究和开发、自企业内部形成。 (2)按使用寿命能否确定,无形资产可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指有些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受法律法规、协议或合同的限制,可以确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如非专利技术、永久性特许经营权、商号、秘密配方等的寿命是无限、或很难确定的。 (3)按能否辨认,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可辨认无形资产可以进行具体认定,多数无形资产属于可辨认无形资产。 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与企业整体相联系,但不能单独认定。一般指商誉。 三、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优势与重要性 以5G技术为例,对5G技术的特点和先进性进行理解,确定5G技术的重要性,分析5G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突出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5G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 天津港位于渤海湾畔,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作为天津老港口,经历过技术更迭后,在数字化、现代化当中完成转型升级。天津港原有的知识网络数量多,较繁杂,在运用与维护方面造成很大困扰。港口通过对5G的应用,尤其在集装箱码头方面,基本实现5G一张网,通过5G技术本身的低延迟、高效率特点,满足全业务要求。在港机的控制方面,如天津港在岸桥的控制方面,原先是通过有线光纤进行控制,但光纤有很大的局限性,每两年需要进行一次维修。运用5G作为备份,能够最大效率进行接管,避免出现业务中断情况。在5G技术智能化改造之前,在装卸船时,一个岸桥需要至少三个岸桥司机作业,需要司机师傅长时间待在40多米高的狭小空间里低头作业,工作强度大,作业环境艰苦。能否将他们转移到更舒适的环境中实现远程操控,对网络有很高的要求。如今得益于5G、F5G的低时延、大带宽,通过5G技术的改造之后,操作人员可以在自动化操作中心工作,通过电脑屏幕便可以跟踪整个作业流程。一个岸桥司机在装控室里进行操控,能够同时控制3~6个岸桥,提高效率。天津港采用高精度图,北斗导航加全覆盖的5G网络,结合道路辅助感知系统,达到车道级高精度定位,将岸桥一次对位成功率提高到了90%以上。在整个天津港C段码头,共有12个5G基站,为港口的每一个智能设备,赋予实时的连接。每个智能设备的运行现状、时空位置、目标走势都能得到实时监视,迅速准确传递给终端,随后通过更加精密的计算,精准支持码头的每一次作业。同时,中兴通讯联合天津联通等,通过合作的方式在港口行业5G自动化领域积极实践,打造基于标准5G网络与创新解决方案相结合的港机5G自动化商用解决方案,帮助港口的5G自动化升级。通过在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的探索与实践,孵化出多个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5G真正满足港口在生产与运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作业效率,助力产业转型,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5G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升级中的优势 5G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实现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所具备的特点也是其他的信息通信技术不具备的。与之前的通信技术相比较,5G技术可以带领客户体验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延时以及更多的连接数据等。目前看来,企业积极打造5G项目、通过5G网络进行项目推进,取得理想成效,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设备数据计算的精密程度,同时减少人工和运营成本。同时,5G技术帮助企业立足智能化,构建更加高效的一体化项目体系,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掌握和拥有了5G技术,就等于其无形资产有了更高的价值。在新经济背景下,将高速度与高效率相结合,进一步适应和满足基层和人民的需求,扩大企业规模,促进更新升级。在企业通过5G技术使自身得到突破之后,便会在一定程度当中带动整个行业效仿和学习,从而推动整个行业进步,提高竞争力。不仅企业能够如此,国家的各行各业都能学习和使用5G技术,以此促进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竞争,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的活力。 3.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当今社会不断提升,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以及企业间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促使了无形资产不断增加,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含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与之相形成的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也将为企业带来所预期的经济效益,以帮助企业在这一方面实现更高价值。无形资产是企业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一家优秀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专利、著作与商标。拥有特定的专利权、著作权以及商标权,代表企业可以运用行业内独一无二的知识产权来占领相应的市场,实现企业的品牌价值。而对于无形资产意识浅薄的企业而言,缺少了无形资产,便导致企业与同行业相比没有了“过人之处”,难以取得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维护知识产权是当今竞争中重要的优势所在,关系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不断发展和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无形资产在企业当中的价值有所提升,需求量更大,但其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露。 1.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缺乏 对我国而言,企业对于无形资产认识的起步晚,理论概念的理解相对缺乏。无形资产本身是一种无实物形态的企业资产,使管理者对其认识有所局限,大部分管理者仍然用传统的思想对待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将有形资产视为重中之重,从而忽视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使无形资产的发展出现迟缓。由于管理方式和意识的落后,使部分企业无法认识到无形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或者在有所认识之后,难以运用恰当的方式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与评估,使无形资产原本的价值大大减弱。 2.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落后 由于无形资产起步晚,重视程度较低,相关理念缺乏,导致企业并未及时对无形资产的制度体系有系统的建立,缺乏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从而使企业的专利权、著作权等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失。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有了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但就目前而言,仍有许多企业在无形资产相关方面存在缺陷。无形资产属于较新兴的企业资产,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企业内部无法及时提供专门的管理人员,造成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密性与安全性有所缺乏。而企业内部对于无形资产的运行体制尚不明确,对其保管、使用、核算等方面的制度缺乏完善,使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运用程序无法连贯,影响企业各部门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和效益。 3.企业经营人员存在不法侵权行为 部分企业自身对于知识产权了解欠缺,无视知识产权,在未经专利人许可的情况下私自生产侵权产品,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现如今,我国在有关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与保护方面仍然属于发展阶段,待完善程度较低,没有给企业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企业自身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所欠缺,即使研发出创新型新产品,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无法实现无形资产原有的价值,对企业的经济造成间接损失。由于自身的不够重视,给不法经营分子制造可乘之机,造成侵权现象产生。除此之外,相关执法人员同样对无形资产的保护缺乏认识,执法过程随意性强,无法起到震慑作用,导致各种侵权行为无法得到解决,一直存在。 4.无形资产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有所缺乏,造成对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就许多传统企业而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专业,造成管理混乱,效益流失;同时,企业内部也缺乏对无形资产的监管,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或由其他部门进行监管,造成责任分工混杂,监督不及时,无法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具备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对口人才,以及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才能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专业的评估与管理,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 五、企业无形资产价值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在企业无形资产价值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将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措施,以通过合理规范的方式,帮助企业更好的管理和运用无形资产。 1.增强管理意识,提高重视程度 首先,在企业内部着手,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于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明确无形资产的定义,划定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制定对应的措施,更加系统规范的管理。同时,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宣传,尽力弥补对无形资产缺乏理解与认识带来的弊端,转变企业员工对无形资产认识,大大加深无形资产在企业当中的地位,深刻体会到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与发挥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观念的转变,体现无形资产的重要价值。加强无形资产的认可程度,发挥无形资产特有的经济效益,保护无形资产产权与创新,以提高重视程度。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企业内部构建合理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十分必要。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各个方面的监管,将责任落实到位,形成连贯完整的制度体系,加强无形资产的保管与利用,防止著作专利权等意外流失。对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给予密切关注,对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动向做深入了解,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操作经验,促进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的先进性。同时,充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无形资产的安全性。 3.不断完善关于企业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法律部门应更加充分认识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公开案件审理等方式,加强社会宣传,重视知识产权,让社会群众树立更高的企业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从社会基层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可以更大范围地避免侵权以及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切实保护企业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侵权行为的关注,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严惩侵权假冒的行为,抵制侵权行为的出现。 4.加强专业型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帮助企业树立社会形象 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专业性强的人才,是一种需要多门相关学科相结合的新兴行业,传统学科的单一学习无法满足需要。这样一来,一方面需要相关求业者加强自身的学业素养,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经验。企业在应试相关求业者时,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从更加综合考察的角度挖掘相关人才。从业人员应加强提高专业能力,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培养更加良好的从业技术。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更加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发展,建立更加系统的学习体系,培育专业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以满足新发展之下企业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充分需求。在加强专业人才的同时,帮助企业树立社会形象。企业形象主要由企业服务形象、公益性形象和产品形象等构成,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良性循环与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无形资产作为新型业态的代表,从经济效益、人工成本、工作效率等方面均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但想要积极发挥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与独特价值,还需要企业自身做出相对应改变。针对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应对措施,精准应对影响无形资产发展的各项因素,帮助无形资产在企业中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峰.论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197—198. [2]乔振.5G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物流企业为例[J].江苏通信,2020(2):8—10. [3]常泽远.基于新时期背景下知识经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22(20):169—171. [4]张涧源.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33):143—145. [5]张立明,于玲.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建立与完善关键探索[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0):82—83. 作者简介:闫玺泽雅(2002—),女,汉族,山东滨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闫玺泽雅 一、前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并购重组浪潮,这一趋势不仅涉及跨国公司,还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和重组。这种趋势背后的动力包括寻求市场份额增长、降低成本、扩大产品线和提高竞争力等。并购重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问题背后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行业、市场、企业规模和文化都会引发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因此,研究并购重组问题需要考虑到这些多样性因素。 二、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企业并购重组是一种迅速实现规模扩张的有效手段。通过收购其他公司,企业可以立即扩大业务规模、市场份额和客户基础。这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基础。规模扩张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财务和管理挑战,包括整合两个组织的文化、流程和系统,确保协同效应的实现。企业并购重组还可以帮助企业克服行业壁垒和规模的限制。通过收购具有特定技术、市场准入或资源的公司,企业可以绕开行业壁垒,迅速进入新市场或领域。这种战略可以加速企业的增长,并为企业提供战略多样性。要成功突破壁垒,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合理评估风险,并在并购重组后实施有效的整合计划。企业并购重组还有助于企业主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市场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或其他外部压力下,企业可以通过收购竞争对手或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来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这种灵活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这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市场洞察力和战略规划能力,以确保并购重组后的业务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并购重组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取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并通过改善其经营管理后重新出售,以获得巨额收益。这种策略通常需要企业有强大的财务和运营团队,以识别被低估的机会并有效整合和管理被收购的公司[1]。 三、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和合规性问题 在合并之前,各方必须进行法律尽职调查,以确保目标公司的法律合规性。这包括了解目标公司的合同、许可证、知识产权、债务和法律诉讼等方面的情况。如果未能充分了解这些问题,会导致未来的法律风险和争议。并购重组后,合并双方必须确保整个组织的法律合规性[2]。这包括并购重组后的公司架构、股权结构、商业许可、合同的整合以及跨国合并的国际合规性等问题。不合规的情况导致重大法律问题,包括诉讼、罚款和声誉损失。如果合并跨越国际边界,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涉及国际法律问题。这包括国际贸易法、外国投资法、跨境合同执行问题等。了解不同国家法律的交叉点和差异至关重要。法律合规性标准会随时间而变化,特别是在特定行业,如金融、医疗和环保等领域。并购重组后的公司必须及时调整和遵守新的法律要求,否则面临严重后果。合并涉及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和版权)的转让和保护。如果不正确处理知识产权问题,会导致知识产权侵权争议,影响产品和品牌价值。在并购重组后,人员合并和员工权益的保护是一个重要问题。合并涉及解雇、合同修改、福利计划和工资调整等问题。不合规的解雇或待遇问题导致劳动争议和法律诉讼。在一些情况下,合并引起反垄断和竞争法律问题,特别是当并购重组后的公司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或减少市场竞争性时,这需要监管机构的批准,否则会面临合并被禁止的风险。 (二)财务问题 在并购前,进行财务尽职调查是必要的,以了解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问题涉及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财务指标、财务健康状况、债务情况以及财务风险等。不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财务情况导致未来的财务问题。并购重组后,合并双方必须整合资产和负债,这包括合并双方的账户、清算未清偿的债务、协调财务政策和流程等。不正确的资产和负债整合导致财务混乱和错误[3]。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合并财务报表,以便提供完整和透明的财务信息,这包括合并双方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财务报告合并需要准确的会计方法和财务软件支持。并购重组会影响税务责任和税收效益,问题涉及税务计划、税务申报、跨国税务法规、资产和股权交易的税务后果等。不正确的税务规划导致额外的税收负担。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确定其资本结构,包括股权和债务。问题涉及股权分配、股权价格、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等。不正确的资本结构决策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和成本。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有效管理财务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财务风险的不适当管理导致财务损失。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进行财务审计,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不合规的财务报告会导致法律问题和不良声誉。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有效地管理成本,以实现合并的经济效益。问题涉及成本结构、效率提高和资源合理分配等。不正确的成本控制会影响合并的成功。 (三)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问题 合并的两个公司通常具有不同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这导致文化冲突和不协调,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合作。不解决文化差异导致员工流失和生产力下降。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整合领导层,包括高管团队和管理层。问题涉及领导层的选择、角色分工和权力平衡。不正确的领导层整合导致领导层冲突和决策混乱。员工通常会对合并产生不确定感,担心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前景[4]。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进行文化整合和员工培训,以确保员工理解新的文化和工作方式。问题涉及文化整合计划的设计和执行,以及员工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不适当的文化整合和培训导致员工困惑和抵触。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统一薪酬和福利政策,以确保公平和合规性。问题涉及薪酬水平、绩效评估和福利计划的调整。不正确的薪酬和福利政策导致员工不满和工会争议。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建立有效的员工参与机制,以便员工可以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反馈。问题涉及员工沟通渠道、反馈机制和问题解决流程的建立。不合适的员工参与导致员工不满和生产力下降。如果不妥善管理文化和人力资源问题,会导致关键人才的流失,这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造成严重影响[1]。 (四)技术和系统集成问题 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通常需要整合其技术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存储系统等。问题涉及不同技术平台的兼容性和整合,以及数据的迁移和备份。并购重组后的公司使用不同的业务应用系统,如财务、人力资源、生产和销售系统。问题涉及应用系统的整合和数据的流通,以确保数据一致性和业务流程的协调。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整合和管理大量数据,包括客户数据、供应商数据、产品数据等。问题涉及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存储和数据隐私合规性等。技术和系统集成带来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的挑战[5]。问题涉及数据泄露、网络攻击、合规性风险等。不妥善管理信息安全导致数据泄露和声誉损失。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以应对技术故障、灾难恢复和突发事件。问题涉及备份系统、灾难恢复测试和紧急响应计划的建立。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整合IT团队,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问题涉及岗位合并、角色调整和团队文化整合。如果合并涉及制造或供应链领域,需要整合生产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和供应商关系。问题涉及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和供应商选择等。并购重组后的公司需要培训员工,以适应新的技术和系统。问题涉及培训计划的设计和执行,以及员工技能的提升[2]。 四、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法律和合规性对策 在并购过程中,执行全面的法律尽职调查是关键。确保对目标公司的所有法律文件、合同、知识产权、诉讼事项等进行审查。任何存在的法律风险都应被识别和评估,确保合并的各个阶段都严格遵守当地和国际法律法规。建立一个专门的合规性团队,负责监督合规性事项,制定并遵守合规性策略。寻求专业法律顾问的意见,特别是涉及国际并购时,法律顾问可以提供关于交易结构、法律合规性和风险的重要建议。对目标公司的合同进行审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必要时,更新合同以反映并购重组后的新组织结构和责任。处理员工相关的法律问题,包括并购重组后的员工合同、薪酬和福利问题,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护,同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合并涉及的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版权)进行清晰地审查和保护,以防止知识产权侵权和争议,确保合并不违反反垄断法和竞争法规定。这包括评估并购重组后公司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潜在的垄断行为。为员工提供合规性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公司的合规政策和法律法规。考虑购买适当的风险管理和保险政策,以应对出现的法律争议和风险事件。在合并完成后,建立持续的法律和合规性监测机制,以确保公司在并购重组后继续遵守所有法律法规[3]。 (二)财务对策 进行全面的财务尽职调查,审查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会计政策、财务健康状况和财务流程,确保了解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潜在风险。开发财务模型,用于评估并购交易的潜在回报和财务影响。这可以帮助确定合并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并为并购重组后的财务规划提供基础。制定并购重组后的财务规划,包括预算、资本支出计划、资金流动和财务目标,确保并购重组后的公司能够实现财务协同效益。识别和管理潜在的财务风险,包括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采取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对并购重组后公司的不利影响。确定并购重组后公司的资本结构,包括资本比例、债务和股权结构。考虑融资选项,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进行税务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合并交易的税务负担。考虑税收优惠、减税策略和跨境税务问题,确保并购重组后公司的财务报告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法规,包括合并财务报表的准备和审计。处理员工薪酬和福利问题,包括并购重组后的薪酬政策、股权激励计划和退休福利,确保并购重组后公司具有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和内部审查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建立监测和报告机制,以跟踪并购重组后公司的财务绩效和达成的目标,确保财务规划的执行和实现[4]。 (三)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对策 制定并实施文化融合计划,以确保并购重组后的公司拥有共同的组织文化。这涉及价值观的明确定义、沟通和培训文化,以及建立一个文化融合团队。为高级管理层提供领导力和文化融合培训,以便他们能够领导文化融合过程并作出示范,确保所有员工都能参加文化培训。建立透明的沟通渠道,让员工能够分享他们的看法和担忧,确保信息传达透明,以减少员工不确定性。评估和比较两家公司的员工福利计划和激励机制。考虑如何将最佳实践整合到并购重组后的员工福利和激励计划中。确定组织中的关键人才,制定人才管理计划,以确保他们留在并购重组后的公司。定期进行文化测评和员工反馈调查,以了解文化融合的进展和员工满意度,根据结果采取行动。重视多元化和包容性,确保并购重组后的公司能够吸引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员工,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处理文化冲突和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冲突,包括通过调解、培训和沟通来改善关系。保留每个公司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同时识别和强调共同的价值观,以确保文化融合是一种平衡和继承。为员工提供支持和过渡计划,以帮助他们适应变化,包括职业发展支持、培训和心理健康支持。 (四)技术和系统集成对策 在并购前进行全面的技术尽职调查,以了解目标公司的技术基础设施、系统架构、应用程序和数据资产,确定技术风险和机遇。评估两家公司的技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集成难度。确定需要整合的系统,包括ERP、CRM、生产管理系统等。制定并购重组后的IT战略规划,明确定义技术系统整合的目标和时间表,确保规划与业务战略一致。制定数据整合和迁移计划,包括数据清洗、转换和加载(ETL)策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确定哪些IT团队和人员将合并,制定整合计划,确保并购重组后的团队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评估技术系统的风险,包括数据安全和灾难恢复,确保有适当的备份和恢复计划。检查并购重组后的供应商合同,了解合同条款和义务,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谈判或终止合同。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支持,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技术系统和工具,确保员工具备使用新系统的能力。建立性能监测和优化机制,以确保并购重组后的技术系统运行稳定并满足业务需求。随时调整系统以提高效率。使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来管理技术整合项目,确保项目按计划执行,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适当的文档和知识库用于记录技术系统的配置和操作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持续改进策略,以确保技术系统和集成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改进,并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确保并购重组后的公司能够顺利实施技术整合,降低技术风险,并实现技术系统的协同效益[5]。 五、结语 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性对企业并购重组产生了影响。经济衰退、贸易战争、汇率波动等因素都改变并购重组的动态和前景。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时需要更加谨慎和灵活,不仅要考虑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还需更深入地分析市场趋势和风险,以确保决策的长期可持续性。国际合作和多元化战略也成为企业应对全球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以减轻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 引用 [1]童希芳.科创板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基于智能设备企业的案例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08):76-78. [2]刘勤.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风险防范措施[J].投资与创业,2023,34(15):137-139. [3]王恩泽.新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实践探索[J].投资与合作,2023(08):139-141. [4]陈凌志.企业并购重组的财务整合与管控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3(15):124-126. [5]姜斌.浅谈企业并购重组流程与风险控制[J].天津经济,2023(07):94-96. 肇庆市贺江电力发展有限公司 李玉石 内部资料 未经许可 不可公开引用 Copyright © 1998-2024 DR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研网 |